课本名篇《错误》的作者郑愁予现身杭高,和同学们聊了啥?

2018-10-25来源:浙江在线记者 李爱红 通讯员 寿婷尓

  浙江在线10月2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爱红 通讯员 寿婷尓)10月24日下午,一位头戴黑色贝雷帽,身着黑色西装上衣,白色裤子,打着紫色领带的老爷爷现身杭高钱江校区白杨剧场。这位老爷爷,就是当代著名诗人郑愁予。今年已是85岁高龄的他,依旧精神矍铄,话语温润又中气十足。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早已等候在剧场内的杭高学子起身站立,齐声朗诵郑愁予的代表作《错误》,欢迎他的到来。“你们的声音里有江南的流水声,它是自然的。你们的声音,让我感受到天真永在。”郑愁予点评道。

1.郑愁予老先生缓缓步入会场,全体同学起立朗诵《错误》欢迎郑老先生_副本.jpg

  郑愁予老先生缓缓步入会场

  这是继2016年之后,郑愁予第二次来到杭高,与广大爱好文学的同学们近距离交流。在场的学生欢欣鼓舞,甚是高兴,特别是高一的孩子们,语文苏教版第一册中的《错误》上周才刚刚学完,郑愁予就到了眼前。同学们跃跃欲试,向郑愁予抛出诸多问题。

  “郑老、郑老,您是怎样用诗意记录生活的?”一位女同学最先抢到了提问的机会。郑愁予用悠悠的语调回答道:“诗不是科学的,在座的人都可以是诗人。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有情绪化的时候,情绪是流动的。当情绪集中时,你把它表达出来,可以是诗,可以是画,也可以是其他的艺术形式。对我来说,我写诗。”

5现场同学提问_副本.jpg

  在现场,郑愁予多次谈到自己写诗的最高境界,就是天真永在,始终保持一颗纯真的心。“但是,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长,又如何保持纯真呢?”一位同学忍不住追问道。

  他说,写诗就是把文字组织成有意义的行距,它是一种性灵的方式,‘性’是众生,是自然,而‘灵’则是人所独有的。他认为有性灵的诗就有纯真,它与年龄无关,年龄的增长是帮助它,而非消磨它。

  或许是因为此时此刻身处校园,郑愁予还在回答中加入了生平的求学经历。“诗多是在异乡写就的,是赠人的,是与人共享的。我在身体上是一个游子,但在精神上我是一个归人。其实,对世界来说,每一个人都是永恒的过客。”

  面对杭高钱江学子“我有时候写诗,当时觉得很好,但是回头再看的时候,发现不满意,但此时我的情绪不在了,那还能不能修改这首诗”的提问,郑愁予带着赞叹说道:“你是一个严肃的诗人!”。他说,从古至今,每一个诗人都会修改自己的诗。因为我们的情绪是流动的,当你不满意的时候,就是你日益精进的时候。改写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须的。因为诗和散文不同,诗要集中,要集中,就要修改。

  郑愁予的诗不仅广为流传,很多诗还被谱上了曲。“郑老,能请您唱一唱您的诗吗?”一位同学抓住了最后一个提问机会。

  “我可以给你们读一读我的诗。”他解释道:“我认为最适合表达白话诗的方式不是唱,而是朗诵,它保证了诗的纯粹性……就算我的诗,就算是《错误》,我也要对着稿读。因为句子与句子间的建筑美,需要体会。” 

8.郑愁予老先生为我们朗诵诗作《错误》_副本.jpg

  郑愁予老先生朗诵诗作《错误》

  郑愁予以庄重而深情的姿态,手把手地指导停顿,剖析着自己写诗时的感情,朗诵了自己响彻半个世纪的名篇——《错误》。那一刻,全场悄然,温润的话语间,莲花悄然绽放。

  这也许是教科书永远都不会说出来的话语。它温柔敦厚,穿透了光阴。就算此时最囫囵吞枣背下诗篇的孩子,也会将那一幅幅懵懂的画面存在心里。直到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会忽然间明白那句诗,那幅画。

编辑:成竞
相关新闻
手机版 | 电脑版 © 2023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