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2018首届文化消费节艺术大使:
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副总监、播音指导,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
浙江在线12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彩燕)一个月前,在主持完一场大型颁奖典礼过后,凌晨时分,杨莅在朋友圈写下:“台前的淡定自若、口灿莲花,来自孤独地挑灯夜战、奋笔疾书,来自背后的充分交流、互换思想。这碗饭吃到今天不容易,但心有所爱,必当倾其所爱。”
杨莅,在杭州是家喻户晓的主持人,细细算来,今年是她入行的第三十个年头。在新人辈出、竞争异常激烈的主持行业,这对于一个女主持人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依然能活跃在台前幕后,一直以来深受观众喜爱,并收获了大大小小的奖项,可以说,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一年365天,平均每年,杨莅主持的大大小小晚会、活动等多达150多场,这还不包括电视台多个栏目的录制、策划等,称得上真正的“超级女声”。
老百姓们习惯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红”,当红的主持人。而如同很多人深知的那样,无尽荣誉的背后,不仅有天赋的倚赖,更离不开孜孜以求的勤奋与坚持。
从小受同为新闻从业者父亲的影响,杨莅在中学时期就应邀担任了杭州电视台《杭州学生》栏目的主持人,就此在高考时“任性”地放弃了可以就读本科的机会,选择了当时只招大专生的浙江传媒学院。
入行最初的十年,她做新闻主播,做栏目和晚会主持人。后因出色表现,被当时的老台长亲自点将带领一群人去实现共同的电视梦想。期间,曾面临过不少来自各行各业高薪聘请的诱惑,杨莅都拒绝了,“我不想让一场正渐入佳境的好戏就此断片,更不想在还心怀电视梦想的时候让钟爱的事业戛然而止。”
熟悉她的同事朋友以及合作过的伙伴都知道,杨莅有一个“固执”的习惯:所有主持稿都是手写完成,字迹娟秀、条理清晰。她把每一次准备的过程,当成是一次创作的机会,始终认为,“手写的稿子更有生命力。”
主持结束,杨莅还会小心翼翼地把这些主持稿收藏起来。在她的家里,有一个柜子专门存放这些“宝贝”,日复一日,整整齐齐地一摞,已有一米多高。
在她看来,要成为一个好的主持人,并不是穿上漂亮的衣服、化好妆,读别人准备好的稿子就可以完事的,而应该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头脑去观察和思考。
“我始终觉得具备采、编、播综合能力是主持人应有的特质,决定了其职业生涯的长度、宽度和广度。”正因为广泛参与策划、编导、管理等工作,丰富了职业经验,能够从更高、更深、更广的层面理解播音主持业务,用独特的方式将主持人角色完美融入节目创作中,已年过不惑的她依然活跃在播音主持本行,担任省市许多重大活动、晚会和栏目的主持人。
有人说杨莅是杭州电视台职业身份最多的人,也是省市许多重大活动和晚会被领导指定必须参与创作和主持的人。2013年,杭州市首次举行“十大文化名人”评选,杨莅就是此项殊荣获得者之一。有意思的是,当她上台领奖的时候,晚会的主持人交给了杨莅一个临时性任务:自己采访自己。
接过话筒,杨莅认真提问:“和那么多真正的文化大家、名家在一起,被评选为文化名人,会不会觉得自己做电视的有点儿底气不足?”又随即回答:“文化是很高大上的东西,而电视是接地气的。我很幸运,可以和广大电视工作者一起,把群众工作中的亮点提炼并展现出来,让文化更接地气。”
这些年来,就算工作再怎么忙碌,杨莅始终不忘自己肩头一份沉甸甸的信念和责任。为了响应中央领导提出的文化惠民的号召,多年来,杨莅跟随省文联、省文化厅、市委宣传部、市政协、市文联、市文明办等组织的文艺演出队,策划、参与了送欢乐下基层、到人民中去,文化走亲、欢乐农家、欢乐奥运进农家、社区艺术节、文化下乡等活动,把一台台格调高雅、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呈献给普通老百姓,足迹遍布浙江的山山水水。参与这些活动非常劳累,没有报酬,还要占用本就很少的休息时间,但她总是积极响应,随叫随到,毫无怨言。
抗洪前线、非典期间、抗震救灾……每当市委市政府有重大宣传任务、有重大事件发生和重要活动举办时,杨莅总是毫不犹豫地冲在第一线,挑起重担,废寝忘食地全情投入。她说,希望用自己的默默奉献,去体现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本色。
“走遍千山万水,见证时代变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既是媒体人的责任,也是媒体人的荣耀。” 杨莅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美好生活就是奋斗出来的”。
提及这些年来最有成就感的事,杨莅坦言,“怀着一颗匠心,一直在做主持这件事。”
此次,杨莅应邀成为2018首届文化消费节艺术大师之一。在她看来,一座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文化软实力,而杭州就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具有大气、包容的特质,也是杭州人最真实心性的体现,让每一个到这儿来的人,都可以很快地融入这个城市。
时代迅猛发展,与此同时,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呈现多样化。杨莅希望,再繁忙的都市人,都应该慢下来,好好地品一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