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媒体聚焦 正文

教育强省 “浙”里起航 ③

建设高教强省,是浙江老百姓最迫切的期盼之一!

发布时间:2019-03-21 10:44:39 来源:浙江教育报

  浙江:全力建设高教强省

  日前,浙江省发布《关于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省。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是我省实现教育现代化迫切需要强化的领域,也是浙江老百姓最迫切期盼之一。

  补上短板 扩大优质资源

  位于杭州西湖区云栖小镇内的西湖大学,成立5个月来,备受关注。西湖大学的成功落地,是我省高等教育近年来坚持“存量提升,增量发展”,超常规谋划引进高水平大学,不断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

  纵观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逐步解决了“上大学难”问题。高等学校从1978年的20所,增长到如今的109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奋力追赶至全国前列。

  然而,正如省委书记车俊所指出的那样,尽管近年来我省高等教育大踏步前进,但从需求来看,优质高校和一流学科资源依然稀缺,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存在许多不适应。我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奋起直追。

  事实上,在国家启动实施“双一流”总体建设方案之前,我省就启动了“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并开始了首批重点建设高校的遴选。2017年8月,第二批省重点建设高校及优势特色学科名单出炉,两批共12所高校入选省重点建设高校名单,聚焦32个优势特色学科进行重点建设。随着“双一流”名单公布,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上榜,我省至此有了3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科建设是龙头,一流学科支撑一流大学的建设。2015年12月,省教育厅启动了省一流学科建设工程,遴选产生了98个一流学科(A类)、232个一流学科(B类)。在财政投入上,省财政给予第一批省重点建设高校每年1亿元支持,而后又对每个优势特色学科每年追加1500万元,第二批省重点建设高校每个优势特色学科每年投入3500万元。同时给高校“松绑”,扩大高校财务和收费自主权,在资金统筹、绩效分配等方面实行“一校一策”,拓宽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截至目前,我省高校54个学科进入ESI前1%排名。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2所省重点建设高校中的31个优势特色学科参加评估,A类学科有4个,其中“A+”2个,较第三轮学科评估进步显著。浙江农林大学、浙江财经大学2018年均实现了博士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

  与此同时,我省积极寻求与国际、国内高水平大学合作,支持杭州、宁波等中心城市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共建高水平国际化高校、联合学院、高水平学科、研究院、研究生院和校区,努力培养一流人才,发挥好高校在创新驱动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百花齐放 高校特色发展

  高校各具特色、百花齐放,并能在不同领域创建“一流”,是高教强省的重要标志。2016年8月,省教育厅发布《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分类评价管理改革办法(试行)》,首推普通本科高校分类评价管理标准,以促进高校特色建设。

  过去对大学的分类评价往往采用单向的单一维度,此次推出的评价办法则通过两个维度形成“六宫格”分类,将全省本科高校分为6种类型,即综合性研究为主型、多科性研究为主型,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多科性教学研究型,综合性教学为主型、多科性教学为主型。为求公允,在指标选择上尽量使用第三方评价数据,每种类型的高校,按分数高低排序,分出等级,并与财政绩效拨款挂钩。

  通过这项改革,改变了“一把尺子量到底”的高校评价标准,形成“综合+分类”的评价体系,推动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水平。

  与此同时,我省积极推进更多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2015年,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省发改委出台《关于积极促进更多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的指导意见》,确定42所本科院校为应用型试点建设高校,并遴选了其中10所作为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校。

  3年多来,试点校转变办学理念,创新办学机制,改革培养方式,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学科专业得以优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从“就业难”到上演“抢人大战”,加强应用型建设让不少高校尝到了甜头。2016年12月,包括杭州师范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10所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院校在内的42所省内应用型高校发起成立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抱团”助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2018年,我省又出台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引导高校突出应用、聚焦应用,加强应用型建设。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王国银介绍,到2020年,我省不仅要建成20所省应用型示范院校,还要把其中的若干所建设成为全国应用型示范高校。

  从2016年起,我省还实施了高职院校优质暨重点校建设计划。首批省重点建设高职院校“花落”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同时,对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院校进行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为此,在5年培养周期内,省财政每年要斥资2.8亿元。

  立德树人 培养一流人才

  高校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而课堂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课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我省高度重视高校的课堂育人质量,2014年出台《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6年)》,推进高校创新课堂教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高校积极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建立课堂教学创新激励机制,实行优课优酬,评选卓越教师,改革教学评价,课堂教学创新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据统计,全省本科院校小班化教学比例、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分层分类课程教学比例已分别达到46.19%、40.50%、34.01%,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达9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0.55%。

  一直以来,“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在高校长期存在,直接影响到高校基本职能的全面发挥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这几年,我省通过开展高校校(院)长年度教学述职评议,实施高校教学巡回诊断检查,推行开展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制度,开展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严格学生学业指导和管理,加大高校学生转专业力度,实施高校教学业绩考核等,强化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逐步扭转了“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彰显了教学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性、阶段性、标志性特征,代表国际发展潮流和趋势。有效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省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开展新型创新创业骨干人才培养试点,实施创业导师培育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籍管理办法,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设立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开展各种大学生学科竞赛、职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强化大学生实习实践,推进实习过程化、信息化监管,加强实习投入考核,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营造浓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

  目前,我省“双创”教育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全省102所高校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创业学院,近几年大学生毕业一年后创业率持续稳定在5%左右。眼下,我省着力建设34所示范性创业学院,努力培育一大批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强大动力。

编辑:成竞
文章推荐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