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原创新闻 正文

浙江财经大学:勤育时代“弄潮儿"

发布时间:2019-03-21 13:34:55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吴俏婧 通讯员 赵蕾

财经图1.jpg

浙江财经大学校训

  浙江在线杭州3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俏婧 通讯员 赵蕾)在美丽的钱塘江畔,伫立着这样一所年轻的高校,它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印迹一路成长。自1974年开始办学至今,45年来学校累计培养了浙江省三分之一的财税干部、四分之一的银行高管和四分之一的高级会计师。被誉为财税系统的“黄埔军校”、会计师的摇篮、金融人才的沃土、企业家的殿堂。今天,记者带你一起走近它,领略她独特的风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全省首推专业“准入准出”制

  浙江财经大学根据财经类高校的学科专业特点,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理念,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应用、个性化”的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省内首推专业准入准出制度,打破了以往相对固化的专业修读和培养模式,构建自由灵活的专业转换“立交桥体系”。

  浙江财经大学校长钟晓敏表示,为了更加“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校在“以生为本”的精细程度上做了更多的创新,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成才的需求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一个学生一个培养方案”,让学生在浙财大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学校希望通过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把浙财学子培养成具有财经思维、人文情怀、健康身心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浙江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李政辉告诉记者,“准入”制是把专业选择权交给学生,各专业(类)公布准入门槛,只要达到某一专业(类)的准入要求就可申请进入该专业(类)修读,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自主选专业。“准出”制鼓励交叉、融合跨类修读多个专业,把毕业选择权交给学生,只要达到某一专业的准出要求,就可以申请从该专业毕业,学有余力的学生符合多个专业准出条件的,可自由选择毕业专业和辅修专业,允许更灵活的毕业路径。

  此外,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学校在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了个性化教学平台,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设置了学术拔尖类、跨学科复合类、创业就业类三种不同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业规划和发展需要,选择课程修读。个性化教学平台中还设置了若干学分的任意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全校范围的课程中选择修读。

  在李政辉来看,建立“一流本科”的核心就是跨学科人才培养。为鼓励学生跨学科就读,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还设置了“人工智能”、“创业管理”等微专业课程模块,学生修读完成一个完整课程模块,可以获得学校印发的微专业证书。

  思政教育与特色展馆融合

  外交官进校园开启“全球导航”

  作为以“文”为特色的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浙财大一直在积极探索。学校秉持“文化荣校”战略,相继建成全球唯一并得到诺贝尔基金会第一家授权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文献馆、全国唯一的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文献馆、全国高校唯一的外交官进校园展馆,以“三馆”文化为主线,创新文化载体,打造文化品牌,依托特色展馆载体,实现学术、科研、文化、环境相结合的多维文化育人体系。

浙江财经大学外交官进校园展馆2.jpg

浙江财经大学外交官进校园展馆

  连续20年实施“综合导师制”,对学生“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在师生的交互作用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连续22年开展“外交官进校园”活动,先后邀请吴建民、戴秉国、沙祖康等近30位知名外交官进校开展国际形势教育,对高校思政工作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被学生们评为“每个浙财人在大学4年必听的讲座”。 

  连续13年锤炼“感恩文化”品牌,以“充满爱,传递爱,延续爱”为精神引领,创办自强协会、开设“一元钱”基金,积极开展各类感恩教育和实践活动,让爱的馨香溢满校园。

  久久为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得浙江财经大学在浩荡春风里更显生机勃发。

  当记者问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历久弥新的“秘诀”时,学校党委书记李金昌教授笑着说:“秘诀就是——弥新历久。”

  在“弥新历久”的理念指引下,浙财大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地从内容方法、理念手段等方面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学校深入实施“五个三”思政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提炼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共同绘好“课程思政”的同心圆。学校突出“五心”,着力构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让年轻学子的心与学校融为一体,有力地促进了个体与整体的生态式融合与共生成长。

  一场思维与创新的碰撞在浙财大的课堂上悄然发生。为帮助学生提高艺术创新能力,推动校园人格教育、素质教育的普及深化,浙财大艺术学院蒋丽娜老师将思政教育与艺术教学相融合,学生们用钢珠、小麦、绳子、决明子、钢丝球、大头钉等不同的材料,各自还原了心中马克思的形象。“没有德育意识,授业工作做得再好也只是一个教书匠、手艺人。作为教师应该从一名授课老师转变成一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蒋丽娜说。      

  学生们也表示从未想过专业课堂可以与思政教育联系地如此缝丝密合,本以为是毫无关联的学科,如此别出心裁的课程改良使他们明白每一个艺术创造都关于理想、关乎精神、触及生命,之后的学习将更努力探索艺术的真正含义。

  智慧教室成学生"打卡地"

  互联网+,让课堂"活"起来

  “一块黑板、两支粉笔、三尺讲台”,或许将不再是高校课堂的标配。黑板中嵌入高清液晶电子屏,桌子像“积木”一样随意拼接,上课可以名正言顺地“玩手机”……近日,浙江财经大学的“智慧教室”早已成为大学生们新晋的“打卡地”。

  今年起,“互联网+教学”工作成果将被纳入高校校(院)长年度教学(或本科教育)述职测评和高校教学巡回诊断检查中。而浙财大的“互联网+”教学早已活跃在师生当中。

  走进浙财大科技实验楼E506,这间集物联网智控教室、精品录播教室、互动讨论教室、同时异地教学等多位一体的“智慧教室”里,数据科学学院的刘磊老师正在上微积分课。

  “大家用手机打开我发来的链接,然后摇一摇手机,被选中的同学上来回答问题。”刘磊的这句开场白令不少学生活跃了起来。随后,一名学生走上讲台,在投影屏幕上作答。

  台下,没被选中的同学则在平台上匿名提出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在台上学生完成题目后,刘磊一一投放到教室前的大屏幕上,由全班一起来解决。

  “我们把手机作为课堂中的一件教具,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在上课时刷微博、玩游戏。”刘磊说,更重要的是传统“一言堂”的授课模式被取代了,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大大增加。

  临近下课,令学生们惊喜的画面又出现了——用手机扫描二维码,随即一些学习中的公式、例题等直接发送到了手机上。不仅如此,老师写过的板书也都能全部保存下来,学生不会再因为疲于记笔记,而漏听了老师的讲解,学习效率极大提高。

  为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趋势,弥补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数据缺失的现状,2017年末,浙江财经大学引入了“雨课堂”这一新型教学工具,并在部分学院开始试点。

  “雨课堂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业绩管理专业知识的兴趣,也让我能够第一时间获得课堂学习效果反馈,从而针对学生们普遍感到困惑的知识点展开详细讲解。”会计学院袁怡闻老师说道。

  打造“三高三全三特”

  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

  在创新创业方面,浙财大也颇具特色。学校创业学院自2015年成立以来,着力打造“高度科学、高度融合、高度开放;全员参与、全方位改革、全体系管理;财经特色、地方特色、时代特色”( 即“三高三全三特”)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浙财大学子们顺应创业时代的浪潮,踏上创新创业的新征程。

  创业学院院长尤利群告诉记者,在浙财大,创新创业课堂是每个专业学子的必修课。“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学生们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利群说,创新创业思想已经扎根于每个学生的心中。像浙江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浙财大都是全省每年参与人数最多的高校。

  浙财大学生创业团队也是非常活跃。由24名学生组成的“星期天”的创业团队,专门教人实现民宿梦。这个团队已经获得全国财经高校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计划项目立项等多个荣誉。

  创始人沈欣黎是浙财大会计学院的学生,她介绍说,“星期天”创业项目是一个集“民宿推广、运营规划、活动策划”等多元服务为一体的平台,立足于新兴旅游市场,致力于为民宿提供咨询方案,打造精品旅游体验,推动农村民宿产业发展。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尤利群说,创新创业活动在校园内蔚然成风,一大批财经领域的领潮儿脱颖而出,硕果累累,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授予“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

  进入新时代,体现新作为。浙江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李金昌表示,作为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接下来,学校将紧密围绕“两个高水平”建设要求,扎根浙江大地,突出财经特色,狠抓内涵提升,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塑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谱写好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型财经大学不断努力前进。

编辑:成竞
文章推荐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