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

高考志愿填报四要点,“综合、发展、多元,精准”是关键

2020-07-09 19:54:25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师范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学工部副部长 林凌斌

  2020年是我省实施新高考招生录取的第四年,“七分考,三分报”,对考生来讲,不仅要把考试考好,更要把志愿填合适,体现自己的真实意愿和实际情况,最终能考取自己理想的大学和心仪的专业。笔者在此给考生和家长提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以综合的评估选学校。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特色。考生选择学校时,要综合考虑学校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通过电话咨询、招生网站、微信平台、QQ咨询、网上直播以及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学校进行全面全方位的考察。根据个人成才目标和职业发展理想,综合评估后列出自己最想进的学校、比较想进的学校、一般想进的学校、可以进的学校等。

  比如,作为浙江省首批5所重点建设高校之一的浙江师范大学已连续10年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校各排行榜百强,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现拥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71个本科专业。学校秉承“自主、开放、创新”的理念,以精英教育为目标,培养拔尖人才;对接基础教育,培养卓越教师;浓郁多元文化氛围,培养国际化人才;以创新与实践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2019年,教师学术水平、教师绩效在《中国大学评价》排名中列浙江省属高校第一。毕业生对学校的总体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列全省本科院校前列。

  二、以发展的眼光挑专业。

  选热门专业还是冷门专业?这是很多考生和家长面临的最大难题。信息时代,变化日新月异。所谓的冷热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不断更替。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选择专业,不能盲目的跟风。其实,考生们无需过于纠结冷门和热门,正所谓“行行出状元”,选择专业的关键还是“择已所长、择已所爱”。因此,建议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要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发展方向,“慧眼”识别所选院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理性分析专业的“冷”与“热”,找准自我定位,合理安排专业志愿梯度,做到冷静思考,理性填报。

  如当前国家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的文件,浙江省今年1月份推出《浙江省教师教育攀登计划(2019-2022年)》,提出深化师范生招生制度改革,强化教师教育学科和师范专业建设,重点打造2—3所高水平师范大学。对于拥有教师梦的考生而言,浙江师范大学作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三、以多元的手段搜信息。

  目前而言,获取高考信息的途径有三种:一是传统的依据师长、家长经验和招生指南等纸质材料,第二种是凭借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第三种则是移动互联网方式,以借助智能手机为主的APP平台和微信平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第三种途径已然成为了当下的主流。各种基于智能手机的高考资讯、志愿填报类的APP应用和微信账号火速蹿红。在此建议考生和家长结合以上三种方式,全方面获取信息,为高考志愿填报做好信息准备。

  浙江师范大学为了方便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了涵盖以上三种渠道的全方位信息服务。考生和家长可以通过《浙江师范大学2020年报考指南》(届时将由学校招办寄送到各中学)、浙江师范大学招生网(http://zs.zjnu.edu.cn/)、微信公众号“浙师大招生”来全面掌握学校总体情况、历年的招生录取数据以及最新的招生资讯。

  四、以精准的定位填志愿。

  志愿填报难在定位和排序,如何筛选不同梯次的目标院校,如何筛选不同梯次的目标专业,是志愿填报过程中的重点。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位次号和高考一分一段表、各校往年投档线、录取名次等资料,选择不同梯次的学校。从选定的院校中,根据录取人数、录取平均分、最低分和相应名次等往年专业录取情况,将其中不喜欢的专业或是估计录取可能性不大的专业删除,筛选出拟报考的不同梯次的专业。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在参考往年数据时不能械地的照搬,需要综合权衡和灵活运用。最后,考生根据本人的意愿,如学校性质、专业类型、地域考虑、家庭因素、职业方向、喜欢程度等因素,进行优化并确定最终志愿。

  在对专业志愿进行优化排序时,传统的“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志愿填报策略仍然适用。80个专业类志愿中,也可以前20-30个左右的专业志愿可以冲一冲,中间20-30个左右的专业志愿要稳一稳,后20--30个左右的专业志愿要保一保。具体比例可以根据每个人的风险偏好、承受程度的不同,可作不同调整。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考生和家长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志愿填报方案没有最好的,只有适合的。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考取自己理想的高校和心仪的专业。

责任编辑: 吴俏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