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绘就了伟大蓝图,同时吹响了浙江教育向新时代进发的号角。新时代有新事业新要求,新事业新要求要有新作为新担当。回望教育改革的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在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有力的一大步。在全省教育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教育之江即日起推出“教育强省 ‘浙’里起航”栏目,敬请关注。
浙江优先发展教育落地有声
尽管整个村里只有4名适龄学前儿童,但德清县何村村委会和教育局一合计,还是选择留下这个离城镇较远的何村幼儿园教学点,理由是为了方便村民的孩子能就近入学。随后,他们筹集了30万元对教学点进行重新修建,并配足了师资。去年秋季何村幼儿园正式开学。
“教育项目要优先落地”,在浙江绝不是一句口号。
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确保教育优先发展,一直是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要工作内容。40年来,强劲的教育改革呼声、实在的教育改革举动、广泛的教育改革共识,一切都在证明,浙江教育人心怀“民生”,脚踏实地,始终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理念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教育
从幼儿园到高中,每周都有外教去上课,这一“外教进课堂”是龙泉的一项市级工程。家长们很高兴,因为政府承包了所有费用。其实,龙泉的财政并不宽裕,2018年收入也就9个多亿。但当地党政领导班子对教育却极舍得花钱,去年光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就花了1.65亿元,今年又计划投资1.85亿元启动15个教育项目,并明确表示,“要把最好的资源给教育,给老百姓一份满意的答卷”。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教育,早已成为全省上下的高度共识。这让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行动的方向更加明确,前进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这些年来,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用实际行动倡导、垂范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使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和战略落到实处。
在1月召开的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省长袁家军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而每年的政府为民办十大实事中,教育也从不缺席。今年,“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推进1000所中小学校结对帮扶,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再次入列。
多年来,在教育发展的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都会及时召开会议,制定和出台重要文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把科学发展的理念,把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全部倾注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伟大实践中,以及全方位助力教育的发展上。
教育优先,投入先行。纵观我省,多年来对教育的投入只增不减。2017年,全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1595.98亿元,比上年增加172.41亿元,增长12.11%。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2132.79亿元,比上年增加241.98亿元,增长12.80%。各地也紧跟步伐,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优先投入,人才优先引进,困难优先解决,典型优先宣传,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用最大的劲破教育难题
优先发展教育,源于对浙江人民群众期盼的正面回应。针对教育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我省教育系统迎难而上,用最大的劲攻坚克难。
为了解决“减负”难题,各地都将其列入地方教育规划纲要,建立了一系列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坚决贯彻“选择性”课改理念,全力打造有效课堂、开发拓展课堂,还每个孩子轻松快乐童年,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为了进一步规范招生秩序,着力解决群众呼声强烈的择校和乱收费问题,我省下重拳要求各地实现“零择校”。2013年就已有九成县域实现公办初中小学“零择校”,这项原本被视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今已成为推进教育公平的“浙江范本”。
为了破冰“一考定终生”,我省率全国之先启动高考改革,并不断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学考选考制度、“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改进普通高中学校考试招生办法等一系列举措,把考核重点迁移至思考判断、创新思维、综合分析能力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为了让人人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全省实施了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和重点县建设、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专项规划、学前教育补短提升工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高中段教育特色协调发展工程、高水平大学引育工程、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程等,始终以公平、质量和效益为前提,努力实现人的充分全面自主发展。
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我省教育系统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抓手深化教育管理机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中小学跨省转学信息共享,跨省转学一次申请成功率从80%提升至95%以上,已有2.37万名外省转入的学生通过数据共享方式成功办理了转学。统计显示,目前我省群众到教育部门办事的平均办理时限从36.2天缩短到29.8天,平均所需材料从8.3件减少为7.4件。
优先发展教育,教师是关键。多年来,我省不断加大投入,先后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高校“钱江学者”引进计划等,在教师津贴、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千方百计提高工资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培训,大张旗鼓表彰优秀教师,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截止到2017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约有63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7万余人。
浙江教育人明白,这些教育的难点热点问题,看似微小,却关乎教育优先发展能否真正落到实处,能否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未来,我省仍将在坚持立德树人、补齐教育短板、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以对孩子、对社会、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大力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
举全部的力推动两大战略
教育优先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之一,是构建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治理体系,实现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此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带来的总量问题和教育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结构问题。
“浙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实施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战略。”省委书记车俊在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今年全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也同样明确,“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和高等强省战略,把‘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教育定位转化为优先发展的实际行动,不断坚定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教育工作目标”。
去年4月,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建设发展问题,希望学校牢固树立世界眼光、充分彰显中国特色、深深扎根浙江大地,抢抓新时代机遇、勇立“双一流”潮头,早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并走在前列。浙大副校长罗建红说,省委、省政府一如既往的全力支持,将为浙大冲刺世界一流创造更好的条件。
随后,绍兴、台州、嘉兴三地的党委不约而同地把常委会开进了当地高校,并以此来表示将举全市之力支持这些学院的发展,创建有地方特色的高校标杆,为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西湖大学的成立仅用了6个多月的时间,除国家、省、市、区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外,像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浙江民营企业美好控股集团等也都位列捐赠人名单。它的成立,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先河,对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而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落户杭州余杭区梦栖小镇的设计开放大学,都以为地方和国家培养顶尖的专业人才为己任。
优先发展教育,我省正在努力借助信息化,让教育站上“互联网+”的风口。作为全国第一个出台教育信息化专项规划的省区,从阿里巴巴到一年一度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我省拥有得天独厚的新技术发展优势。目前,全省共开发共享4.2万余个教育微课资源,累计建成2249个特色教学空间,200多个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引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教育基础数据库建成并投入使用……浙江教育人正在运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教育大数据促进教育理念、教学形态和学习方式的系统性变革,努力用智慧教育引领和促进教育现代化。
万里鲲鹏正举,教育春风渐酣。在教育优先发展的号角声中,我省各地教育生态焕然一新,“教育书记”“教育市长”纷纷涌现,教育成了政府优先发展的“政绩工程”,更成了老百姓的“幸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