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专题 > 专题稿件库 正文
浙江师范大学
张利萍
寒门博士志当中非美好前景圆梦人
2019年05月17日 10:14:28 来源: 浙江在线


生活照(浙江师范大学-张利萍).jpg

  张利萍,中共党员,浙江师范大学一年级博士生。2018年,来自贫困家庭、精通外语的她,放弃了薪水优渥、改善生活的工作机会,毅然选择攻读非洲教育与社会发展博士。

  一旦下定了决心,经常停水停电,极易患疟疾、登革热、极易被拦路打劫的风险,都不能阻挡瘦小的她再次远赴万里之外的非洲,担当起中非文化和教育的使者。

  她作为唯一的学生参与者,累计翻译、校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剑桥非洲史》70余万字;她的硕士毕业论文是《毛泽东著作英译本在坦桑尼亚的传播与接受》;她参与了中非智库论坛,并承担金华市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研究》;她不仅做好援非工作,更是经常通宵达旦写改编发新闻,让所在孔子学院的宣传排名始终名列所有非洲孔院前茅……

  她的工作受到坦桑尼亚总统马古富力、前总理米赞戈·平达,中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等中坦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所在孔院被国家汉办评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

  为什么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交付给中非事业?“我的经历告诉我,我就是为了当好中非友好合作发展的生力军而来!”张利萍有着“舍我其谁”的感恩、自信和担当。

  原来,家里的困难让她很早就懂得自立自强,她刻苦勤奋,成绩优异,靠着学费减免、奖助捐赠完成了初中以后的学业;原来,浙江省学生资助“最美爱心人物”、绿城集团公益负责人左兵先生等引路人的温暖相助,让她立志要以困助困,所以上大学后,她积极投身国家级贫困县支教和公益志愿行动;原来,有幸在拥有“国内非洲研究重镇”、国家对非事务智库非洲研究院的浙师求学7年,有幸师从“感动非洲的十位中国人”之一、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鸿武,国际视野和非洲情怀的种子随之破土萌发;原来,在非洲,她看到了几十年前中国的影子,她也被无数非洲新青年“改变自己、改变贫困、改变国家”的一言一行深深打动……

  当2018年9月3日,习总书记在北京峰会上对中非青年发出 “青年是中非关系的希望所在”的号召时,正行走在坦桑尼亚大地上的张利萍,决定“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非洲梦的伟大征程”,朝着目标一步步坚定前行。

  心怀仁爱,助困回报引路人

  张利萍说,寒门学子的起跑线已经输了,我能做的就是奋力奔跑。她以优异的中考成绩被免除三年高中学费,又以优秀的高考成绩,被浙师大“荣誉学院”初阳学院英语试验班录取。依靠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绿城奖助学金等实现大学七年经济独立。

  “我不是一个人在奔跑!如果没有许多引路人的帮助,我可能就跑错了,跑偏了!”张利萍总是心怀感恩,尽己之力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她的座右铭是“好事做好,善事善做。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作为校贫困学子社团暖春社的社长,张利萍发现大部分社员踏实却缺乏自信。她决定组建暖春社会实践团。2013年,张利萍通过腾讯公益平台,联系了河南、江西、安徽等多所学校,最终确定带团去国家级贫困县安徽阜阳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她连续4年暑期带队前往阜阳;鼓励社员结合专长开设“趣味课堂”;和社员一起家访,一个暑期就走访70余户家庭。2014年,她又和社员赴诸暨市青山小学义教,与社员们轮流坚持每周赴教。看到孩子们的点滴成长,看到社员们重建自信,内心有光,她觉得一切都很值。

  张利萍也不忘发挥外语特长,为志愿服务贡献力量。2016年6月,她担任金华市“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项目志愿者,与海外学子同吃同住20天,在燥热的7月、40多度的高温天气下每天投入12小时以上工作,用心讲述中国故事,帮助海外学子更好地体验中国传统文化。2016年9月,G20峰会在杭州召开。经过层层选拔,张利萍成为G20峰会骨干志愿者,以中、英、德三种语言担任德国、英国、塞内加尔、澳大利亚等使团下榻酒店的安保翻译,获“G20峰会优秀志愿者”称号。

  情系非洲,力拓教育援非路

  本科毕业时,不愁好工作的张利萍曾犹豫过。直接就业无疑能减轻家庭负担,但最后她还是选择了升学。因为她找到了真正热爱的、想一辈子做下去的事:从事非洲研究,做中非人文交流的使者。

  硕士期间,张利萍参与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剑桥非洲史》,扎实的翻译功底,高效的工作能力,让她成为参与该项目的唯一一名研究生,累计翻译、校对70余万字;她的硕士毕业论文是《毛泽东著作英译本在坦桑尼亚的传播与接受》;她参与了中非智库论坛,承担金华市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研究非洲越多,对非感情越深。考博深造,张利萍不再犹豫,因为她觉得自己的非洲研究之路才刚刚开启。

  2017年1月,张利萍第一次踏上非洲大地,成为国家汉办公派汉语教师志愿者,赴坦桑尼亚孔子学院任教。

  这一年,张利萍任教于当地农村一所中学。从小不怕苦的她,很快适应了教学环境,与学生朝夕相处。她认真做好4个班级的日常教学任务,担任各类活动、比赛指导等。2017年8月,张利萍辅导2名学生参加“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因为男女分校,每晚她只能辅导完男生再辗转到女校,每天结束辅导已近凌晨,她却乐在其中。最后,其中1名学生获“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坦桑尼亚赛区二等奖和最佳创意奖。受张利萍影响,这名学生高中毕业后来到江苏大学继续深造。

  这一年,张利萍把坦桑尼亚基础教育没教材、课程少、上课效率低下等现状看在眼里。回国后,她报考了非洲教育与社会发展方向博士生,希望继续寻找非洲教育发展的契机。

  2018年7月,张利萍第二次来到坦桑尼亚。这一年,除了教学任务和活动指导,她还承担了对当地中小学教育调查研究的任务。她奔走在各地校和家庭,访谈政府人员、家长、师生,尝试用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分析现状与问题,寻找解决方法。目前,这份代表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为国家对非战略“八大行动”之“人文交流”助力的研究报告正在起草中。

  同时,张利萍主动承担起孔子学院的宣传工作。仅半年多,她就修改编辑稿件220余篇,撰写新闻稿件30000余字,多篇文章被《新华非洲》《孔子学院》《华侨周报》等媒体转载。让更多人看到了孔子学院在非洲大地上“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的努力。

  张利萍出色的工作,受到专程来校的坦桑尼亚总统马古富力、前总理米赞戈·平达,中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等中坦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所在孔院被国家汉办评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

  奋斗追梦,共筑命运共同体

  要不是反复追问,张利萍根本不会提及非洲工作生活的苦:住所经常停水停电,要跑几百米外打水,天黑回家最害怕不法分子躲在黑暗的角落里伏击自己;正值雨季,登革热、疟疾肆虐,孔院已经有五六名中方老师中过招;在大学里工作,课后也有老师遭遇抢劫,晚上更不敢出门,结伴而行也会被人数更多的歹徒打劫;她的恩师、浙师大特聘教授江玉娇一心扑在援非工作中,从喀麦隆回国参加第十三届孔子学院大会途中不幸逝世……

  张利萍却从不在意别人眼中的“大悲苦”,是因为她内心已有“大情怀”。她说,每个贫困生也许都要坚持跑过最艰难的关口,才能看到值得认真走下去的光明大道;人类命运共同体亦是如此,中国已经过了最艰难的关口,到达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可是当她来到非洲,她隐约会看到几十年前的中国的影子,但她也看到了非洲新青年的新面貌——坦桑尼亚的本土汉语老师抓住一切机会学中文、学中国人艰苦奋斗的品格;一名工资极低的保安每天来孔子学院学汉语,培训结束后每天用汉语短信问候和请教张利萍;一名社会学生说要挣钱后再报下一期课程,张利萍把习总书记的《摆脱贫困》送给他,他每天都读,并表示一定要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和国家。

  张利萍认为,就像她自己的发展需要有人帮助引导一样,非洲国家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帮助,让它少走错路,早日走上正轨。现在,张利萍想的最多的是:“教育是发展大计。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我希望通过研究让更多非洲领导者看到并愿意改变教育领域的问题!”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行走、知行合一的过程,在行走中探寻前方、改变自我、理解世界。”这是刘鸿武先生勉励张利萍的话。在中非合作快速推进、中非命运共同体更加紧密构建的今天,张利萍将扎扎实实做好非洲基础教育研究,踏踏实实做教育援非的励行者,中非文化交流交融的追梦人。


标签: 张利;非洲;孔子学院;非洲教育;中非;坦桑尼亚;社员;命运共同体;博士生 责任编辑: 卢一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jypd/zt15858/ztgjk15860/201905/W02019051736864870211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