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宣帝纪论》:“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葛光和。“和其光者,同其尘。”葛光和正是用一颗光热的心将世间的一颗颗处于生命末路的尘埃照亮的熠熠生辉。
提到葛光和,他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会有这样一些表述——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第一个考研初试成绩达到412分的学生;是第一个获得澳门科技大学公益与慈善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录取通知并获颁全额奖学金的学生;是浙江省第一个组建专业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团队的学生......
大学生涯中,国家奖学金到各类学科竞赛,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到自己开公司并担任法人代表,从专业理论成绩年级第一到影片作品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获奖......葛光和同学几乎取得了一个传媒类专业本科生可以取得的所有奖项和荣誉。
但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荣誉称号和各种“学霸”标签当中,葛光和自己最喜欢的身份是志愿者,从G20的“小青荷”到遗体与器官捐献志愿,再到临终关怀志愿者服务队,一路走来,从独自奉献到结伴同行,他用心、用情、用专业、用传媒大学生的责任当担,汇聚每一点光与热,真情展现新时代青年的奉献情怀。
一、不仅是小青荷,更是特别的“夜青荷”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2016年,杭州迎来了一场超高规模的外交盛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经过层层激烈的选拔和志愿者培训,葛光和在2016年暑假正式成为了一名服务G20志愿者,他们有个可爱的名字 ——“小青荷”。
葛光和所服务的是位于国际博览中心二十四小时运转的G20新闻中心,他和无数小青荷们一起用志愿者的点滴汗水汇集起了“中国形象”,用真诚的微笑成为了杭州最青春靓丽的风景线。
“我们和他们不一样,我们是夜青荷,只在晚上开花!”葛光和同学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峰会期间,葛光和与新闻中心其他12名“小青荷”一起进行着从前一天晚上的20:00到第二天早上的8:00的夜班工作,他们也是G20峰会期间唯一的一批只在半夜工作的特殊志愿者。
葛光和与其他“夜青荷”在华灯初上、夜深人静、各国政要结束一天的会议后开始自己的工作,而在第二天的清晨时分、各国政要到来之前离开会场。葛光和没有像白天工作的志愿者那样见过许多国际政要,更不可能拥有正常的作息时间,但是也正是因为有了像葛光和一样的“夜清荷”,在世界都步入梦香时,他和小伙伴们得默默付出着、无私守候,才能与深夜工作的记者一道将中国的声音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对于葛光和同学来说,本次峰会不仅使他荣获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优秀志愿者、中国志愿者协会优秀志愿者、浙江省云林公益基金会“尚德学子”等荣誉称号,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的政治觉悟和对“志愿者”三个字的理解。这份特别的经历,从此他与志愿服务深深结缘。
二、“白衣天使”? 不,“死亡天使”才更特别!
“做志愿真的是一件会上瘾的事情!”葛光和同学经常这样说到。在结束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的志愿服务之后,葛光和同学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志愿者对于青春的别样意义。于是,葛光和又立刻投身到另一项公益事业当中——器官捐献。
在中国红十字会的遗体与器官捐献志愿书上,葛光和义无反顾的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捐献了包括心脏、肝脏、双肺、左右肾脏、眼角膜、剩余遗体等所有可用器官。
也正是借此机会,葛光和第一次在器官捐献意向书上第一次接触到了这样一个词汇——“临终关怀”。
为了研究临终关怀工作在中国乡村地区的发展现状,2016年暑假,葛光和立刻带队开展了以“临终关怀·守望夕阳”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浙江的乡镇、社区、医院,与癌末病人、医生、护工团队近距离交流,同时也借助浙江传媒学院搭建的平台,来到了桐乡市人民政府进行调研采访。团队获得了“2016年浙江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016年浙江传媒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十佳团队、优秀调研报告、优秀影像作品”等荣誉,得到了浙江在线、浙江新闻网的报道。葛光和本人也获得了“2016年浙江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省级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调研只是葛光和同学从事临终关怀事业的起点,他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带动身边的同学一起加入到临终关怀的志愿服务中来。
葛光和在浙江传媒学院生活的四年中,发起组建并壮大了浙江省第一支专业的临终关怀志愿服务队。临终关怀志愿服务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开始的两三个工作人员发展到现在拥有完备的组织框架与体制机制,从开始自己一个人写表格、写策划到现在拥有多名专业指导教师、三名校外指导的庞大“智囊团”......葛光和同学用自己的努力从零做起,默默坚持,从自己做志愿发展到带动了学校300多名志愿者加到临终关怀团队中来。
团队组建四年以来,个人服务时长600小时,团队总志愿服务时长达到2000余小时,服务人次达500人次。服务对象的年龄阶段包括老人和儿童,服务对象不仅有政府机关领导、政协委员,也有普通工人、离退休职工、下岗工人。
“光和哥哥就像总会出现在我身边的多啦A梦一样,他一来那些疾病仿佛都不见了!”这是杭州市肿瘤医院儿童病房的血癌小患者阿亮(化名)经常对她妈妈说起的话。
如果说医院其他科室的护士姐姐都是“白衣天使”的话,那么在肿瘤科的我们甘愿当一个“死亡天使”,同样都是天使,只不过负责的人生阶段不同罢了。葛光和常常这样说道。
葛光和与他的小伙伴们通过日常护理、心理辅导、艺术陪伴等方式显著减少了癌症末期病人的心理痛苦,提高了病患与家属的生活质量,分担了医生的职业压力,促进了“临终关怀”理念进一步传播。每次志愿服务,都可以见到葛光和紧紧握着病人的手,为他们剪指甲、洗头发,和他们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在温馨与感动的志愿服务活动中,葛光和与其他志愿者陪伴这群生命末路的病人一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日子,在与癌末病患的一对一、心贴心志愿服务过程中,生命末路病人的一张张笑脸慢慢绽放,生命的夕阳同样充满了温度!
葛光和还创造性的将公益与创业相结合,带领团队完成了从暑期实践队伍到一个可以“自身造血”的志愿团队的华丽转变。葛光和还一直致力于公益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的探索。在葛光和的带领下,团队成功立项2017年度、2018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极客——阿里”大学生创新计划、荣获“2016年度云林公益基金会尚德奖学金”、“2018年浙江传媒学院优秀志愿服务大赛二等奖”,“2018年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公益创业类三等奖”、“2018年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大赛一奖”等奖项。
三、用专业影像,记录生命的特别故事
2017年的5月14日,母亲节。
葛光和与他的团队像往常一样又一次走进了杭州市肿瘤医院的病房,但这一次又显得有一些特殊,因为这一次要进行志愿服务的都是只有六七岁就罹患癌症的孩子。团队希望通过母亲节的志愿服务,用手中的画笔与癌末儿童一起画下对未来的憧憬,留下与母亲最美丽的瞬间。然而志愿服务中的一个细节让葛光和久久不能平复——其中的一个孩子的画上所有人物头上都有一顶帽子。葛光和好奇的问她:“为什么画里面的每一个都有一顶帽子啊?”那个孩子答道:“因为我害怕他们的光头被大家看见。”这时,葛光和发现孩子们因为长时间的化疗,好多人的头发已经全部掉光了,在他们的世界里,所有的小朋友都应该有一顶帽子。
从那一刻起,葛光和同学决定,发挥自己传媒学校的专业所长,利用自己的专业制作一部与临终关怀有关的纪录片,让所有观看影片的人都来关注癌末儿童病患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一年的连续蹲守、五个硬盘的素材资料、常常是连轴转的作息时间......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葛光和担任导演的纪录片《肿瘤科》在历时半年的剪辑和打磨之后制作完成。影片的第一场放映选择在了杭州市肿瘤医院的儿童病房,孩子们和孩子们的父母一起看完了这部“有自己出演”的纪录片。“虽然看的时候一直在哭,但是心理是暖的、是温馨的、是感动的。”阿亮的妈妈在看完影片之后这样评价到。
影片《肿瘤科》也入围第2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纪录片单元、
第二届中国国际微电影节纪录片单元,并获得2017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竞赛DV类作品一等奖、“朝霞奖”纪录片单元金奖等奖项。
葛光和同学更是将自己的志愿服务实践经验总结为理论,以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专业的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当中。葛光和所撰写的论文《浅谈癌症患者临终的人文关怀护理》发表于医学杂志《人文之友》,并获得全国教育论文比赛一等奖;与团队成员以临终关怀实践为线索,撰写了《“八面破敌”:我国临终关怀社会工作介入的困境与突围——基于浙江传媒学院三年临终关怀服务实践》,积极备战2019年的“挑战杯”比赛。
四、用勤勉的自己,汇聚起特别的“光和热”
榜样的力量不仅在于自己发光发热,更是在于用自己的力量带动身边的人共同进步。
葛光和同学身为班长,不仅通过努力让自己优秀,更是优秀成为班级的独特气质,四年里的学习生活中个,葛光和像盐一样,用优质的服务、优异的表现,和同学一起铸就了优秀的班集体,所在班级连续三年获得“优秀团支部”称号、班级学生党员人数达到11人,占比全院第一,全校前列,实现了班级的每一间宿舍都有一面党员的红旗飘扬;班级同学常说,“我们的大学生活,时常因为有了光和,过得有滋有味”。如今,班级多名同学研究生考试上线、两位同学被省级广电媒体录用、四位同学获得国外知名大学offer。
他常说,“个人像是志愿服务一缕带光的微尘,只有汇聚起每一缕微尘,才能聚集温暖的阳光”。他的大学四年,正是这般坚定的走在志愿服务的大路上,公益献血、爱心义卖、扶贫支教......哪里都少不了他的面孔。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小的“微光”带动、汇聚起了更大的温暖力量,团队不断的在壮大、发展,更可喜的是在葛光和创建临终关怀的志愿服务队伍中,学院近半数新加入党组织学生,都有做“死亡天使”的志愿服务经历,更具红色基因的志愿服务,正成为引领学校新时代大学生公益风尚的新风向标。
“和尘聚光,在最美的志愿路上结伴同行”
葛光和常常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坚信: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大学生最美的时代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