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0来源:浙江在线通讯员 姚祥燕 李娟 记者 吴俏婧
浙江在线杭州3月20日讯(通讯员 姚祥燕 李娟 记者 吴俏婧 )如何将学校外语特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如何挖掘外语课程中蕴藏的思政元素,构建具有外语特色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如何在疫情逆境中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浙外一直在探索。
面对疫情这一时代“大考”,浙外紧抓疫情这本深刻的教材,将疫情“危机”转化为开展课程思政的“契机”,利用多语种学科优势,将外语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不断优化课程设计,推动“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转化,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批判性思维,使其具备“中国心、国际眼、全球脑”,在世界舞台上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发扬中国精神,让战“疫”的时代精神和爱国情感在云端自然流淌。
以文育人,意语课堂讲文化自信
“如何看待中意人民对疫情作出的不同反应?”“如何理解语言表达所蕴涵的文化内涵?”这是西语学院意大利语专业教师周梦琪在线讲授《基础意大利语》时对同学们抛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文化背景不同,观念不同,人们的反应就会有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表达,我们要学会用语言去准确表达我们的国家文化”......滚动在屏幕上的一条条留言记录了同学们对意大利文化的不同理解,更是记录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自信。
图为周老师与同学们讨论新闻中的文化故事
随着疫情在全球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周老师以近期意大利媒体关于疫情的系列新闻报道为教学素材,向同学们讲解意大利语尤其是官方语言表达中特有的语言习惯和语法现象。例如,在讲到“意媒新闻的文化解读”这一知识点时,周老师设计了现场翻译新闻、解读新闻内容、分析新闻文化背景等一系列小组PK活动,来帮助学生了解意大利语新闻语言特征和表达习惯。通过带领学生阅读意媒对中国疫情不同层面的报道,分析官方媒体语言风格及其所包含的社会文化,从而加深学生对意大利国家语言文化的理解,使其在文化对比中点亮爱国情怀,增进同学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
图为教师发布小组学习任务
此外,周老师还让学生化身“新闻评论人”,以手中新闻素材为例,尝试从文化视角解读意大利疫情新闻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从这篇意媒报道中我看到了意大利文化基因中的个人表达意识非常强烈”“通过这个报道我发现意大利官方语言表达中大多使用的是‘倒金字塔’结构,且多用条件式这类的委婉语”......围绕搜集的新闻素材,同学们在课堂上热烈讨论着新闻里的文化故事。
图为学生小组讨论新闻内容
当周老师向同学们展示意大利安莎社网站上数十条关于赞赏中国援助意大利抗击疫情的新闻时,同学们纷纷表示感受到了祖国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抗“疫”所体现出来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家国情怀、人道精神、团结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等中国精神让他们对中国制度和文化感到自豪,为作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更关乎着文化自信。我希望同学们在看到意媒体为‘中国速度’‘中国精神’‘中国态度’点赞时,听到意大利向中国发出求救声并在获得救助后唱《义勇军进行曲》,高呼‘Grazie China(感谢中国)’时,能为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先进性而感到自豪”,周老师如是说。
以疫情为教材,德语课堂讲中外融通
德国人面对疫情为什么不恐慌?这是西语学院德语专业咸佩心老师《德国概况》课程中“德国医疗保障体系”这一知识点的一个问题。咸老师聚焦德国当下疫情动态,采用PBL项目式教学法,围绕“德国人如何看待疫情”这一主题,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德国抗疫策略、社会体制、医疗系统、社保体系以及民众饮食卫生习惯等方面的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围绕项目主题进行课上研学分享。
图为老师发布学习任务
图为老师展示德国人眼中的新冠肺炎
教学过程中,咸老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发讨论与总结。同学们结合中国抗疫的成功经验,认识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为病毒无国界,防疫抗疫是人类共同的话题。
在通过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咸老师既关注“远处”的案例,也挖掘“身边”的故事,注重将战“疫”故事转化为在线教学资源。课堂上,王嘉晨等60余名德语系学生分享了疫情爆发以来他们在关心中国疫情的同时还发挥专业特长积极了解并翻译德国疫情相关信息的事迹。“疫情爆发后,我们在德留学生主动关注德国关于中国疫情的报道,至今已收集并翻译近千篇相关信息。我们希望同学们充分运用自身语言优势更加有效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这是外语人促进中外理解共通的重要任务。每个平凡的青年人都是疫情见证者、亲历者,让身边人讲自己的战‘疫’故事,既有说服力,也能产生共鸣。”咸老师说。
做家国“有心人”,口译学习中的“中国心”与“国际眼”
“各位同学,史上最长寒假过后,你们还记得西湖边的小丁吗?不记得也没关系,去超星学习通上完成一下小测试,你一定能想起那个会布置寒假作业的我。”线上开学后,英文学院丁欣如老师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同学们寒假口译学习成效。
“要在持续学习中培养家国‘有心人’”丁老师认为,口译员最本质的角色是一名掌握信息的沟通者,而要扮演好这一角色,首先是持续学习,用正确的知识与信息武装自己。这也是她在口译课堂内外反复向同学们传达的思想。在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中,一名合格的译员应心中有家国,眼里观世界,应当是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有心人。寒假之初,正值疫情爆发之时,丁老师便以疫情相关报道内容为语料,为《口译工作坊》这门课程布置了寒假学习任务。同学们按要求,尝试复述、口译关于COVID-19疫情的新闻报道,并通过平行文本听辨、阅读等,整理出疫情关键词双语表达词汇表。从第一周小测试表现来看,绝大部分同学不仅掌握了疫情相关关键词的中英双语表达,学会了如何在翻译实践中进行“中国表达”,也了解了国家是如何以“中国速度”部署与实施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体会到了国家力量、人民能量的伟大。
图为学生整理的疫情相关词汇(部分)
“要在关注现实中涵养主动担当精神。”线上开学后,针对“国内疫情逐渐平稳、国外疫情情况严峻”的形势,丁老师继续深挖疫情思政育人元素,在口译教学过程中以疫情素材为口译技能强化练习载体,以口译人的抗疫故事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翻译这一职业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过程中应发挥的价值。在带领学生准确地理解、翻译防控疫情期间的重要新闻素材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翻译者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教学全程,使同学们在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本领的同时,也享受了一份精神大餐。
在过去两周的在线教学中,丁老师以直播课堂口译实战练习为主导,引导学生聚焦 “不该有的病毒歧视”“不同政府与民众对疫情的反应”等方面,将 CNTV主持人短评、美国自媒体街头采访片段等语料融合为完整的口译主题练习材料,并在《口译工作坊》课堂上完成口译练习。从资料的收集对比,练习语料的精心准备,到课堂口译的实战练习,学生在关注国内外社会动态过程中学会了主动学习,加深了对国家的了解,涵养了主动精神与担当意识。
图为学生在进行课堂口译练习
面对全球疫情,翻译人可以做些什么?丁老师对同学们提出了职业的拷问。“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要做个关注国事天下事的有心人,既要有‘中国心’,又要具备‘国际眼’”“在国际舞台上准确展示‘中国表达’,用语言传播中国声音”,这是她对翻译专业同学提出的要求。为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丁老师结合身边口译工作者逆行奋战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家国危难之际,口译工作者应主动承担职业担当、勇于奉献、不怕牺牲。同学们均表示:口译员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投入疫情防控中的语言沟通工作,为抗击疫情尽心尽力,既让我们看到口译职业的低调与“华丽”,也更清晰地感受到口译员的责任担当。家国有难,不应置之度外,施以援手乃义不容辞;以己之力,服务家国,更是与有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