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教育频道 > 即时报 > 高校

把课堂搬出教室,让数据成为答卷,杭商院这门课正在上演“博主养成历险记”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通讯员 张阔 张倩 鲍炜

  浙江在线11月7日讯(通讯员 张阔 张倩 鲍炜)早八的上课铃声响起,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网络视频创作》的教室却空无一人。此时,数字媒体艺术2301班的30名同学早已散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举着手机,投入一场名为“博主养成历险记”的实践创作中。

  《网络视频创作》,课如其名,它的授课形式并非传统的理论教学。在为期8周的课程中,学生们需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运营一个博主账号,亲身实践从策划、拍摄到后期、发布的全流程,并将影视特效、美术设计、创意表达等技术运用于真实的视频创作。

  从“怕社死”到“敢出镜”

  课堂成了创作的试验场

  “以前做视频作业,最怕全班公放点评,感觉特别‘社死’。”学生郑乾坦言,这也是班上不少同学以往的心声。在过去的学习中,他们系统学习过影视摄影与灯光、原画设计、数字后期制作等专业课程,结课作业均要求拍摄视频,但很多同学选择“逃避”出镜——用静物或校园流浪猫的镜头“凑数“。

  而这一次,《网络视频创作》的任课老师黄亮要求同学们全员出镜,并将作品投放至真实网络平台,用流量和数据说话,他强调:“这不是简单的拍着玩,视频拍摄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技术要求,同学们需要把之前学过的理论知识真正用起来。”

  作品需要面对正式的观众,用流量和数据说话,这次“被迫”出镜反而让学生们创作热情高涨起来。

  郑乾所在的小组打算走电视剧剧情解读赛道,目前已经发布了多条视频,“我们的视频最初只有几百的播放量,但是现在已经能够稳定过万,账号的粉丝也从零增长到了500。这是让我成长最快的一门课,我们不仅在学,更在实践,在突破。”他感慨道。

  化焦虑为动力

  学生与AIGC成“创作伙伴”

  随着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毕业即失业”的职业焦虑困扰着许多00后艺术生。“有时候绞尽脑汁或者灵光一现的创意,AI只要三分钟就能生成。”学生沈琪说道。

  然而,这门课慢慢转变了她的观念。尽管沈琪和搭档对场景构建、灯光效果等理论了如指掌,但在写剧本方面却略显生疏,沈琪说:“多亏人工智能软件的帮忙,我们补齐了‘编剧’这一角。”创作过程中,AIGC生成剧本,沈琪负责表演和后期剪辑,另一位搭档则负责拍摄、灯光和布景,效率大大提高。

  “我们花了一周时间,才把‘人工智障’调试成贴心的‘创作伙伴’。”沈琪笑着说。在不断的磨合中,她们的指令愈发精准,需求更加明确,AI生成的剧本质量也越来越高。“原本三天才能完成一条视频,现在两小时就能搞定,还能保持日更。”最重要的是,这种人机协作的模式让沈琪重新认识了AI技术:“和AIGC对话让我的创作思路更清晰,它不再让我焦虑,而是成了并肩作战的伙伴。”

  百元商单和网络恶评

  流量带给她们不同思考

  随着课程的推进,沈琪创作的一条视频获得了137.4万的惊人播放量,并逐渐形成独特的“反差感+无厘头”个人风格,更让她惊喜的是,她收到了第一笔商单——“虽然只有100元,却让我无比振奋,我以前顶多算个网上冲浪的选手,从没想过吃网络这碗饭。”沈琪分享道,她原计划毕业后考公或进入办公室工作,但这堂课为她开辟了新的职业想象空间。

  同样在真实流量的洗礼中,学生吴佳焱则收获了另一种成长。在视频中常出演配角的她,曾因演技生疏而收到“演技差”等攻击性私信。“那些恶评像利剑,让我情绪低落了很久,”她回忆道,“但这也让我意识到,网络空间的文明需要所有人共同维护,我觉得日常表达也应该多一些善意,多一些文明的声音。”

  《网络视频创作》课程进行7周以来,已经收集了6次作业。学生们的创作主题从最初的“玩梗”和“二创”逐步走向原创,分享大学生生活、记录减肥日常、拍摄美甲制作······数媒2301班同学们的“博主养成历险记”仍在继续。

  “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职业自信,学会了团队协作,并开始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网络空间建设。这门课证明,当教育方式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时,就能激发出学生无限的创造潜力。”任课教师黄亮说道。

标签:网络视频创作|创作伙伴|博主养成历险记|沈琪|学生|AIGC|出镜|流量|郑乾|同学们 编辑: 吴俏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