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5日讯(通讯员 张函珊 鲍炜)金色闪粉在清水中闪烁,绿色碎石缓缓下沉,在桐庐县春江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人手一个透明瓶子,正在亲手制作“核能感官瓶”。近日,一支来自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的志愿宣讲团走进桐庐县春江小学,带领孩子们讲述“两弹一星”元勋的故事、制作“感官瓶”,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核能科普课。

从“核弹”到“核电”,孩子们眼中的“核”变了样
“提到‘核’,你会想到什么?”宣讲团的老师提问道,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原子弹!”“辐射!”“很危险的东西。”
面对这些充满距离感的答案,宣讲员并没有着急否认,而是接过孩子们的话茬,从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震撼瞬间,讲到如今“华龙一号”如何将清洁电力送入千家万户;从“两弹一星”元勋们隐姓埋名的往事,讲到一块铀矿石怎样一步步转化为能量之源,为孩子们揭开了核能的另一面。
孩子们听得入神,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原来核能不只是‘炸弹’,还能给我们送电!”
故事与知识分享结束后,动手环节开始,孩子们拿到了透明瓶子、绿色碎石,以及绿色和黄色闪粉。

“绿色是铀矿的颜色,象征着清洁能源的生机。黄色是核能发出的光,也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光芒。”宣讲团成员一边讲解,一边指导孩子们将材料依次倒入瓶中。轻轻一晃,碎石缓缓下沉,闪粉随水流舞动,原本透明的瓶子瞬间“活”了起来。
“我的瓶子像一片发光的森林!”“我的像星空!”孩子们举起自己的感官瓶兴奋地交流着,教室充满欢声笑语。一位小朋友骄傲地说:“我的感官瓶里有很多绿色碎石和闪粉,就像铀矿石变成清洁能源的过程,太神奇了!”
课后,另一位小朋友悄悄告诉宣讲员:“我做的时候一直在想铀矿石是怎么变成电的,感觉好神奇!原来核能不只是‘炸弹’,还能给我们送电,以后我要好好学习,像‘两弹一星’叔叔们一样,为国家做贡献!”
“这次感官瓶互动活动,是我们让‘核科普’变有趣的一次尝试。”宣讲团队长范逸珂介绍道,“我们希望用这种动手又动脑的形式,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里理解核能知识,感受国家核工业的发展,记住‘两弹一星’精神。核能是国家科技的重要力量,‘两弹一星’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让这些‘种子’像瓶子里的闪粉一样,在孩子们心里点亮光。”

全国千支宣讲团之一,“点单式”服务直达校园
为孩子们带来这场核能科普课的,是来自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的青“核”聚力·“星”向未来志愿宣讲团。
“我们的团队成立于2025年初,在经过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与中国核工业集团联合开展的2025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活动的选拔后,又通过了高校团委推荐、团队组建申报、材料审核等流程,最终成为了全国1000支“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中的一支。”宣讲团队长范逸珂告诉记者。
自成立以来,宣讲团依托“点单式”志愿服务新模式,已经走进桐庐县学府小学、春江小学、江南初级中学十余所中小学和多个社区,持续开展“两弹一星”精神宣讲、核能科普等活动。
“我们这次科普课的主题也是紧扣我国核领域的热点,比如‘玲龙一号’冷态试验成功、漳州‘华龙一号’核燃料装载。我们以‘揭秘核能奥秘,致敬‘两弹一星’精神’为核心设计科普活动,既是为了带领孩子动手探索核能,也是想传递“两弹一星”历史荣光,展现当代中国核科技实力。”范逸珂说道。
宣讲团指导老师张函珊说道:“我们通过游戏+科普的形式开展宣讲,让小朋友们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感悟‘两弹一星’精神,也是我们开展‘思政+志愿服务’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