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高校  

行走在抗美援朝老战士寻访路上的思政课

浙农林大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2018-02-06 15:23:52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吴俏婧 通讯员 陈胜伟

  浙江在线杭州2月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俏婧 通讯员 陈胜伟)“通过寻访项竹安、盛于民、杨国坎三位志愿者爷爷,倾听和记录他们的故事,我们的心潮久久难以平静。现在已经年逾九旬的志愿军老战士,曾经也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当祖国和人民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毅然肩负起了保家国的重任。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他们没有畏惧,英勇顽强,浴血沙场,退休以后依然心系国家、心系人民,奉献一辈子,他们无愧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的光辉事迹将永远激励我们不忘初心、奋勇前行。”得知自己参加寻访编辑完成的《跨过鸭绿江的岁月——临安抗美援朝老战士访谈录》正式出版,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研究生宋小波,激动地写下了这样的实践体会。

  近日,由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临安区委党史研究室、临安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单位编辑完成的《跨过鸭绿江的岁月——临安抗美援朝老战士访谈录》正式出版。在历时近两年时间寻访和编辑过程中,由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12名研究生组成寻访团队,先后寻访了杭州市临安区的29名抗美援朝老战士,收录了14篇反应临安志愿军老战士事迹的来稿,收集了一大批反映志愿军的珍贵档案,整理完成146名临安抗美援朝回国志愿者名单和38名牺牲志愿者名单,拍摄了一大批志愿者老战士提供的照片、勋章、证书等纪念物品的照片,最后整理编辑成为这本反应临安抗美援朝老战士的书籍。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2015年7月,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了解到,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不少抗美援朝老战士年事已高,如果再不对他们进行采访,很多珍贵的历史将再也无人知晓。经过与临安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联系,学院组织了由12名优秀研究生组成的寻访团队开展“抢救历史”,对抗美援朝老战士进行寻访。

  为加强寻访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学院在活动开始前还专门组织学生学习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邀请当地史学专家对采访工作进行业务辅导。在寻访过程中,学生们与老战士面对面交流,聆听、记录历史亲历者的讲述,并进行了录音和摄像。活动结束后,将寻访成果整理汇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辅助教材,做到以史为鉴,传承精神,教育后人。

  “姜爷爷住在临安区太阳镇锦坑桥村,交通不便,我们一行历时3个小时,才到他的家。”“老人家年事已高,只会讲本地方言,交流不是很方便,所以采访过程中我们问,老战士说,然后由其亲属给我们转述。”虽然老战士的家分布在临安各地,有的住在大山深处,有的不会说普通话,但是为了完成好寻访任务,收集到宝贵的资料,大家克服交通、语言等困难,没有一个同学退缩,大家觉得做这件事很有意义,很有价值。

  对参与寻访活动的学生来说,采访的过程将永远铭记在他们的心中,并一直为之感动。书籍出版的当天,2013级研究生张凯丽在笔记中这样写道:“抗美援朝的那些年已经成为志愿者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虽然他们从事不同的工作,但是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中国人民志愿军!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那就是为保家卫国而战!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但是为了祖国他们没有犹豫,没有退缩,前仆后继,奋勇向前,正是有了一批批志愿军战士,才有了如今和平安定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团结战斗的伟大胜利,是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的伟大胜利。通过寻访老战士,我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抗美援朝精神的真实写照,也进一步理解了习近平关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清醒剂’ ’的重要论述。”参与寻访活动的2013级研究生王莹认为,自己接受了一场最深刻、最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

  王莹说:“这次采访,我们收获丰硕,每一位老人都给我们上了非常生动、感人的一课,这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个年代的人都是使命感特别强的一代,他们每个人身上都闪耀着一种以国为先、以民为重、不怕牺牲、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把这种精神继续发扬并传承下去,铭记历史,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本书的受访者都是年过八旬甚至九旬的‘最可爱的人’,编辑出版这本书既是抢救性挖掘抗美援朝事迹的有效举措,表达了我校师生对抗美援朝志愿者的崇高敬意,同时也是我们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一次改革、一种尝试。希望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寻访老战士,倾听抗美援朝的故事,感受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引导广大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访团指导老师、《跨过鸭绿江的岁月》副主编程珂博士说。

  据介绍,自2011年以来,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规定了实践教学成绩占思政课程成绩的20%,以此鼓励学生走出校园,面向社会,了解国史民情,体会改革发展,感受传统文化。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除了寻访老战士、走访村官乡贤以外,还开展送科技文化下乡、假期义务支教、“五水共治”“最多跑一次”调研体验、家风家训征集研讨、主题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变得日渐多样、百花齐放,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说起探索思政课改革,马克思主义学院颜晓红老师自信满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了一定的体验感悟后,我们把辩论赛搬上了课堂。30分钟的辩论,让学生来当课堂的主角,我的任务是竖起耳朵听,找一找他们认识的盲点和误区,再予以指正,这样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该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李婉清说:“唇枪舌剑的辩论赛给我们带来了满满的收获,事先收集的大量素材为辩论做准备,本来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对方辩友展示的丰富信息也让我们很受益,也能引发我们的深思。”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组织学生寻访抗美援朝老战士,是我们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政理论课实效的举措之一。我们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不断深化拓展实践教育,让思政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人生大课。”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祖吉说,高校思政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既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喜爱起来,也要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加强实践教育环节,让学生通过参与思政实践,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的志向。


标签:寻访;抗美援朝;临安;战士;志愿者;农林大学;学生;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生 编辑: 李爱红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