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高校  

教育合作促民心相通

2018-02-22 11:25:3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访学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若不是这个项目,我不会对中国有这么深入的了解。”不久前,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巴基斯坦青年记者访学项目结业仪式上,《今日巴基斯坦》访学记者哈桑·艾尔沙德如是说。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相关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活跃,而新闻媒体及记者的交流更为各国间民心相通增添了一抹亮色。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以下简称《教育行动》),提出“聚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形成平等、包容、互惠、活跃的教育合作态势”,要“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人文交流,不断推进沿线各国人民相知相亲”。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自2014年起,该校新闻学院陆续举办了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非洲、南亚—东南亚等4个外国记者长短期访学和交流项目,通过主题讲座、实地参访、文化体验等活动推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媒体与中国媒体的对话与合作,进而增强双方人民的交流和理解。

  在《教育行动》的指引下,除了这样长短期访学和交流项目,人大新闻学院还在去年设立了“一带一路”全球新闻传播(全英文)硕士项目,基本年限为2年,不少于35学分,定位于培养新媒体环境下的海外非中国籍全球新闻传播高端实践人才。本项目除了涵盖一系列中级和高级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还为学生提供汉语培训,以及介绍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配套课程。学生第一年聚焦于课堂学习、报道实践与媒体实习,第二年则可自主选择论文撰写或毕业设计。

  来自俄罗斯的维多利亚·卡兰斯卡娅是人大新闻学院的一名硕士生。“第一次来到北京就爱上了这个城市,爱上了中国和中国文化,就决定本科毕业以后一定要来中国。”维多利亚现在对这段经历颇为满意,计划未来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媒体工作。

  越来越多像维多利亚这样的留学生,正因为这种理由来华留学,在中国校园汲取养分。全球化智库(CCG)等机构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指出,2016年来华留学生数量达到44.3万人,较2015年增长11.3%。相比之下,美国高等教育机构2016至2017学年新录取留学生较上学年同比下降3.3%,新录取留学生人数出现负增长。

  仔细分析来华留学数据会发现,“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成为来华留学增长点。《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显示,在中国国际留学生的前15名来源国家中,大多数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包括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老挝,增幅平均值超过20%。留学生数量快速增长的背后,是《教育行动》及高等院校的合力推动。

  然而,漂亮的数字并不能掩盖各高校在“一带一路”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毕诚认为,一是培养目标狭隘,培养的人才主要在国内就业创业,对外开拓性人才严重匮乏;二是教育交流主要是向国外输送生源,教育输出的中国文化是碎片化的,人力资源和创新技术的输出极其有限;三是课程改革看重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课程改革互不相关,缺乏对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深度了解,教学质量大多未达到国际化水准。

  “一带一路”倡议打开了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新局面,在提升东部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如何保证推进对外合作项目所需的外向型人力资源和创新人才快速跟进,怎样建立人力资源和人才聚集的长效机制,怎样推进不同地区的教育向各种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方向转型……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深层改革的新课题。

  “虽然这里只是5名学生的小课堂,但他们背后可能是5亿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作为巴基斯坦记者访学项目的授课教师,人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这样阐述该项目的意义。

  其实,在高等院校大力推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相关实践同时也倒逼着高等院校的教育与国际接轨,自觉或不自觉地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然而,形成这样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并非易事,教育国际化必须面对国内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对外拓展的双重压力,也需与教育结构、学校布局、人才培养计划等密切联动。在此基础上,破除教育模式同质化难题,推进区域教育人才培养特色化建设,加强实用人才培养和劳动者专业技能培训,或许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标签:教育;合作 编辑: 陈彩燕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