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特色课,我们见过不少。之前,还有过相关盘点梳理,比如大致分游戏、竞技、生活等几大类:“恋爱课”“生死课”“新女性课”“川菜课”“爬树课”“野外生存训练”“桥牌课”“三国杀”“DOTA团队分析”等。
还有听着就酷炫的“哈利·波特与遗传学”“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先秦穿越手册”。这乍看像是相声段子,不过确实是有些学校的先行先试。高校教育本就不该是照本宣科,机械应试。
大学当有自己的坚持和追求,鼓励创新,大胆试验,没有这股敢为天下先的闯劲钻劲,大学的活力和竞争力就堪忧了。所以,小众的实验课,大学公选课的新奇内容改革和拓界,是应该肯定和支持的。何况,如果能从影视穿越、魔幻探案等糖衣噱头中,让学生不自觉将基因遗传、化学结构等干货硬货一股脑吸收,这样的大胆革新深度互动教改试验,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以学生兴趣点为入口,巧妙糅合课程专业,不是单向灌输,而是激发学生探索求学之心,大课堂堂爆满,学生交口称赞,寓教于乐,回味无穷。这样的课,就不能简单粗暴称之为“奇葩”。就算是奇葩,那也该是词之本意,是木秀于林的阆苑仙葩。
近来,又有一堂与众不同的高校特色课,引起不少关注:“浙大教授开课讲中医药知识
学生炼丹做出古代脑白金”(3月19日浙江广播电视)。浙大药学院药物信息学研究所教授王毅,专门为本科生开设了《从神农本草到现代中药》通识教育课,为大学生讲授中医药知识。课堂上,王教授还教了学生如何炼古代的“丹药”。
这个新闻,其实不算新。至少在年前,就曾见诸报端:《泡脚、养发、炼丹药……浙大这门中药课,好玄啊》(2月6日《钱江晚报》)。当然,从这个标题看,也是玄之又玄。这似乎不是中药课,而像是秘技玄学。泡脚养生,秀发再生,再到仙侠剧才有的传说中的炼丹神术。
如果一门学问或学说,哪怕临床实践中是能辨证施治,药到病除的,但如在公共传播上,被有意无意,或被未入此门者,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盲听盲信而玄化神化,其实是会造成负面理解的。比如,关于中医中药,虽是在我国有着千百年传承,从业者和相关“受众”也不可谓不多。但是,以现代医学量化标准和评价体系来看,它又有着先天不足。
自然,中医西医之争未绝。而浙大这门中药课,说到底也不过就是和之前那些学校特设的爬树课或穿越课、川菜课、桥牌课等一样的公选课。所谓通识教育课,也就是专业教育之外的基础补充,又非专业必修。跟你上大学时选的陶艺或金工实习也没啥区别。所以,除了真正热衷中医药文化的绝对拥趸,对更多人来说,或也不过是个凑学分的选修课。
这么看来,课业“炼丹”,也就是实习课,与在车床上车一个带名字的小摆件作为选修作业一样。他们从《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等古医典中照葫芦画瓢,炼制所谓“孔圣枕中丹”作业,和《抱朴子》里古代术士的修仙求道完全不同。
说是古代脑白金,传播度效果确实很广。不过不点开全文,细看这门选修课的课业情况,可能也会有误解,还真以为是医学专业生,在数一数二高等学府不思进取,开倒车修仙炼丹呢。实际可能不过是“参与炼丹的哲学专业大一学生”的古籍探幽,一次饶有情趣的手工作业、动手试验而已。
不必对高校的各种课程创新抱有多少偏见,只要是鼓励学生全身心探索未知,动手和思考能力兼具,不管是上求传统还是下探新知,对求学中的大学生,都是功莫大焉的。当然,前提是真正有利科学研究,对社会未来有增益的价值和方向,而非为了出奇而故意标新立异甚至哗众取宠。
所以,对浙大炼丹课,不必大惊小怪。有钟情中医药的,自会专业求索,而只是混学分的,也不会真拿所谓过时“丹药”去治病救人——真碰到那种认知有缺陷的亲妈,拿珍藏的三年陈酿“冬瓜水”当下火神药,把仨娃灌成中毒的“蓝精灵”,也只能叹息。所以只要不是法盲,没谁会开这种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