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18日讯(浙江在线评论员 戎国强)高考被认为是相对公平程度最高的考试。《钱江晚报》昨天报道了发生在浙江理工大学“三位一体”美术考试中的舞弊事件,这是对教育公平底线的破坏。考生想通过舞弊获得不当利益,是人性之恶;人性之恶需要严格的制度、规则来遏制、约束;制度松弛、规则执行不严,至少客观上是对人性之恶的姑息和怂恿。这次作弊兼具了规则松弛与舞弊猖獗的双重特点,而且严重程度令人震惊。
先看舞弊的猖獗。据报道,4月15日上午8点18分(考试时间为8点30分),考题就发到“美术团”培训班考生微信群里,当天下午开考前6分钟,考题和答案再次被人发到微信群里。而在考试前一天,群公告里就告知:晚上有时间就看一下,没时间的话,真考到了就得明天再看手机了。当天下午,“美术团”的“团长”不断在群里提醒:“别太老实”、“下午拿到题目,有机会就尽早把知道或不知道的都发我,我已经准备好了”——“我已经准备好了”,准备了什么?凭什么能事先做好准备?这句话信息量很丰富。
报道说,考试期间,这个微信群里依旧聊天不断:“感觉我抄得好嚣张”、“他摸我衣服问我有没有手机?难道我还跟他说有啊。”“我把手机藏屁股下面了”。这些考生丝毫没有作弊后的不安与“低调”,也毫不担心在微信群的聊天会留下作案的证据。他们在美术团里仅仅受到了美术培训吗?
更令人震惊的是,考场管理几乎形同虚设。按规定考生不能带手机进入考场,但是因为没有严格执行规则, 不少考生携带手机进了考场,并用微信获得考场外提供的考试信息。考场本来安装了手机信号的屏蔽器,但有关工作人员称,屏蔽器坏了很久了,考前也不去修复。对手机进考场也检查不严,工作人员还以“人性化”掩饰之。
与舞弊猖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受害者的懦弱。这次舞弊行为的举报者是考生小刘的父亲。虽然他人的舞弊行为对小刘打击很大,令他非常绝望,但是他反对父亲去举报,“……被人知道了,要被恨死了,怎么做人啊?”另一位家长也反对举报,说举报对孩子不利。行恶者不以为然,受害者忍气吞声,怎么会变成这样?谁应该对此负主要责任?
作弊践踏着考试的严肃性、权威性,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更是践踏着教育公平。它让教育部门近几年来推行的“三位一体”等改革努力受到轻视,换来的是人们对改革的不信任,摧残着教育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体现,考试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底线,考场舞弊是对底线的突破,绝对不能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