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高校  

两个浙大男生 他们三十年的浪漫情谊好让人羡慕

2018-07-03 21:16:59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石天星

  浙江在线7月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石天星)我听说80年代是一个理想主义高扬的时代,而80年代的大学生是真正的“天之骄子”。

  他们对家国有深重的使命感,他们对知识无比地渴求,他们会在书店外连夜排队,把省吃俭用下来的钱都用于买书,他们会请名人讲座、办舞会、踏春游玩、听邓丽君或是崔健的歌。他们,让人看到这个国家欣欣向荣的希望。

  我很想知道,当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经历了属于他们的激荡三十年,今天会是什么样子?

  6月初,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我采访了两位老浙大80年代的大学生,他们一个是在国家“探月工程”中领衔设计并研制星载系列微小型光学系统的浙大光电学院教授、求是特聘学者徐之海,一个是北京九城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兼所长、北京市政协画院秘书长蔡军。

  1984年初,他俩相识于浙大书画社。

  图说:徐之海书法作品

  1

  80年代的老浙大,书画爱好者不计其数,浙大书画社每举办一次讲座,常有上千人现场聆听,书画社正式的会员就有500人。

  徐之海(原名徐军),浙大光仪系大二学生,身高一米八,兴趣爱好广泛,系排球队主力副攻手,足球队守门员,尤善金石篆刻,逸群绝伦。

  大一时,徐之海在图书馆里偶然间发现了一本《秦汉印赏析》,整个人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大一寒假,他闭门不出把书中收录的上百方秦汉印都临了一遍,“出关”后,发现整个浙大篆刻比得过他的人已经没有了。

  图说:徐之海印章作品

  今天,已经54岁的徐之海回首青春狂气,笑叹道:“那时候好牛!”

  然而,自信且自负如徐之海,却在书画社里一个比自己还低一年级的学弟身边学起了书法,他把自己临习的书法拿到学弟跟前,学弟夫子般提笔点评:这一笔写得好,这一笔不够好。徐之海求教:为什么不够好?学弟对答如流,气定神闲。

  这个学弟就是蔡军。

  而那时候的蔡军是浙大土木系的大一新生,在1984年举办的首届浙江省大学生书画大赛中获一等奖,这届比赛的评委中有沙孟海、陆俨少等书画名宿,一个非书法专业学生却能打败一众专业学生,在当时引发了轰动。

  图说:蔡军书法作品

  蔡军说起了得奖后一个细节:蒋北耿过来问我,你是怎么学的书法?我说,一个老先生教我的。蒋北耿接着又问:你是什么地方人?我说,湖州人。湖州有个老先生叫谭建丞,你认识吗?我脱口而出:“谭爷爷就是谭建丞!”蒋北耿喜出望外,忙把刘江等美院教授叫了过来,他说,美院的输给谭建丞的学生不丢脸,谭先生也是我们的老师。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书画界有“南谭北李”之说,“北李”是李苦禅,“南谭”则是谭建丞,由此可见谭建丞先生在近现代中国书画艺坛上有着非常高的声誉与地位,他也曾和沙孟海等前辈同是西湖边国立艺专的教师,晚年蛰居老家湖州。

  在跌宕起伏的时代,有人活成了面子,有人活成了里子。

  蔡军9岁那年正式拜虚龄80岁的谭建丞为师学书法,他脑海里时常浮现出小时候在谭老先生家上课的画面:那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院子,天井正中摆一张案,他规规矩矩坐着写字,谭建丞一动不动地站在他身后,字字严谨指正。蔡军最后成了谭老先生的关门弟子。

  徐之海也从小喜欢书法,他正式提出要跟蔡军学书法,蔡军欣然应承:“我老师怎么教我的,我就怎么教你,把我老师给我讲的道理都告诉你。”

  徐之海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天雷打不动地临两张颜体正楷。在之后的三年里,他竟做到了每天坚持,而随性放逸的蔡军最佩服的就是徐之海做事那么有计划性:“他第二天就要考研了,前一天晚上也还在写字。”

  学书法最好是有童子功,因为童子学书没有刻意达到什么进步的想法,故能循序渐进,而人年岁渐长之后,过度讲究方法,反而拔苗助长,但徐之海学书的进展还是让蔡军吓了一跳。“在同类学生中,他是最出类拔萃的。”

  他们无疑是彼此欣赏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同样是对书法痴迷,徐之海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10名,而蔡军每天不是为书画社办讲座就是跑出去写生,教室里难见他的踪影,期末考试也亮起了红灯。

  徐之海把蔡军叫到操场骂了一顿:“专业才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书画爱好只是添砖加瓦的东西,你怎么能分不清主次!”

  那时候,几乎所有认识徐之海的人都觉得他将来必会干出一番不一样的事业,他的才气和他的骄傲,大概是同样的掩藏不住。

  蔡军虽然被批评了,却觉得徐之海说得对。“我们相互非常懂得对方,有很多人觉得他清高、瞧不起人,我觉得他不是内心里瞧不起人,他是严于律己严于律人,而且他会表达得很直观。”

  在80年代的浙大校园里,徐之海(徐军)和蔡军所乘坐的友谊的小船起航了,1986年全国钢笔书法大赛两人双双获奖,1987年两人成功举办了“俩军书画展”,在浙大求是园中刮起了一股书画风暴,今后几十年中,面对着变幻莫测的命运之海,任何风浪都从未令其翻船。

  图说:80年代的徐之海(左)与蔡军(右)

  2

  80年代,有人写过一首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80年代青年们的理想抱负和奋发图强的精神,仿佛能透通过这首歌,穿越时空抵达今天。

  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

  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

  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

  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

  啊,亲爱的朋友们,

  美妙的春光属于谁?

  属于我,属于你,

  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

  80年代缓缓落幕。

  大学毕业后蔡军来到北京,进入机械部甲级设计院工作,而徐之海继续留在在浙大光电系读研。

  在人地生疏的北京,大学期间看起来“不务正业”的蔡军刻苦得像换了一个人,他钦佩徐之海的自律,下定决心也要像徐之海一样,让工作与书法齐头并进。工作第六年,他在单位培养下脱产带薪跨专业进入了清华大学建筑系高研班研修二年。

  工作之余,他十多次获全国书法大奖,像全国飞鸽杯书法大赛、全国第四届硬笔书法大赛都是拿的最高奖,还一口气出版了好几本硬笔书法字帖。

  图说:蔡军题写的书名

  1996年,研究生毕业后的蔡军成立北京九城建筑设计事务所,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蔡军说,从1993年到2008年有15年时间,他的书法中断了,因为实在是太忙了。“先是转专业考研,后来和两个清华的老师合伙开公司,结果中途他们两个都跑出去留学了,就剩下我一个人,也是被逼上梁山,只能硬扛。”

  徐之海这边,书法篆刻如影随形,为他的学者生涯增添了几抹文人气息。

  晚上做完实验,他常会去找当时蜗居在浙大集体宿舍的青年书法家汪永江一起喝酒聊天,聊的都是书法篆刻、艺术人生。

  和纯粹的艺术家交往,给徐之海的思维方式带来很大冲击。

  “工科研究强调逻辑和条理,而艺术家的思维是跳跃的。艺术家要的就是要跟别人不一样,要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最忌讳学生学得跟老师一样,‘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而在工科教育中,这一点强调得不够。当然,艺术的尝试失败了,不用付出什么代价,工程、医学如果乱尝试,就会出大问题,就是事故。”

  很多年之后,徐之海在指导学生科研的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渗透进自己从书法篆刻中悟出的道理:“要取得突破的关键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习惯性的思维、习惯性的套路。人容易固步自封的原因,就是人往往不愿意改变,尤其是改变一些自以为好的习惯。不破不立,只要改变,就在进步。”

  世纪之交,徐之海正面临着困惑:数码相机新兴之后,采用传统光学成像的相机行业已经进入颓势,而浙大技术摄影专业一直走的是“老乡加老外”的科研路径,光学成像专业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他有时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写一整天的字,狂草漫卷,金石顿挫,他爱写陆游的一首诗:“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日常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图说:徐之海书法作品

  事大如天醉亦休,但他终究是想做事的人。

  2005年,已经是浙大光电系教授的徐之海做出了一个日后将成为他事业生涯转折的决定,代表浙大赴北京挂职两年。适逢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制定,他要通过这个挂职的机会,去了解国家的需求、寻找到专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北京,徐之海和蔡军重逢了。人到中年,他们都已为人夫为人父,社会的变迁与洗礼总是会加倍磨砺那些负气含灵的人,考验他们是否能坚定目标与追求,最终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蔡军对他说,一个人光有过人的能力让人欣赏并不够,还要有很强的包容性,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目的是获得一个更高的平台,让自己有更充分发挥的余地、让自己未来的空间有更多可能性。“你要去理解,去包容。”

  “我到北京后,第一课就是蔡军给我上的。”徐之海总是说蔡军是“真朋友”。“真朋友是能说你不是的人,是能在一旁帮助提点你的人。”

  上大学那会儿,徐之海有时候郁闷了,会半夜跑到蔡军寝室敲门,蔡军就会从被窝里爬起来,陪着徐之海在操场上边走边聊。

  哪怕20多年过去了,每当徐之海遇到烦心的事或者高兴的事时,还是会想对蔡军讲,而无论什么时候,他都能找到蔡军。

  图说:徐之海(左)与蔡军(右)在本世纪初的合影

  3

  徐之海在北京的三年是他改变最大的三年,其间有一年他还在国家国防科工局挂职副处长。一次次参加科技部和国防科工领域的学术交流会,使他看到了国家在航天领域两个重大科技专项——“探月工程”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中,对光学成像及其关键技术的需求,他敲开了大门。

  2006年,浙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2008年挂职结束回到浙大的徐之海一直兼任该院副院长。在他的带领下,浙大成像工程研究室驶入了一片前景开阔的崭新天地。

  图说:徐之海团队部分成员在实验室合影

  2011年,他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2016年,他被评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他领衔设计并研制的的星载系列微小型光学系统成功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4个首次:2010年10月,嫦娥二号系列监视光学系统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次对探月卫星的关键核心部件工作状态的远程光学监视。2012年12月,嫦娥二号监视相机光学在距地球约700万公里远的深空成功对图塔蒂斯小行星进行了连续成像,完成了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2013年12月,嫦娥3号降落相机光学成功记录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全过程的光学视频;2014年10月,嫦娥5号试验星双分辨率光学完成了我国首次地月合影。

  图说:徐之海团队研制的光学系统拍摄的地月合影

  2017年,他主持的《卫星遥感光学稳定成像关键技术及应用》为我国高分辨率光学卫星进入国际尖端水平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从而获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实现了浙江省在国防技术发明奖上零的突破。他的两项科研成果分别入选了2013年和2017年的浙大年度“十大学术进展”。

  “我觉得他特别棒,我很自豪!”提起徐之海这些年取得的成绩,蔡军高兴得合不拢嘴,他就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看到朋友比自己好,就嫉妒,看到朋友没自己好,就鄙视。“这样前路和后路都堵掉了,不就把朋友都拒之门外了。为别人的成就而骄傲,为朋友、社会付出的愉悦感,他们没办法体会到。”

  他说,除了性情相投以及兴趣爱好方面能取得共鸣之外,自己和徐之海都能看到对方身上闪光的一面,也正因为欣赏了对方的优点而包容了对方的毛病。

  蔡军一直秉持“灵魂传承的创新”的设计理念和追求,他有两个建筑设计项目在业内颇受瞩目,中国建工出版社主动找到他想为其出版专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维敏教授也表示愿为这两个设计开一场学术研讨会,他来担任学术主持。蔡军一方面挺得意:行业标杆都认可了,至少说明我不是个庸才,但另一方面,至今还毫无行动,他归咎于自己淡泊名利同时不愿受束缚的艺术家脾性。

  图说:蔡军的建筑设计作品

  然而,2015年起,蔡军又重新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了书法当中,还破天荒地制定了一个“十年计划”:打算把中国传统的书法“整个过一遍”,为未来精进的空间打下坚实基础。

  蔡军还兴致勃勃地对徐之海说:“等我们都退休了,这个书法要好好搞一搞。”

  图说:蔡军书法作品

  去年是浙大120周年校庆,徐之海和蔡军一起做了一件颇具纪念意义的事——共同促成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翰墨求是”浙江大学双甲子书画展,这是国内高校在中国最高级别的美术馆进行艺术成就展示的第一例。

  在他们看来这个展览的意义还不仅仅在于艺术成就展示本身,而是要向外界传递一种大学人才培养的理念——艺术素养的培养不能缺失,大学应该全方位培养人才,底盘有多宽,塔尖就有多高。

  “从上大学时我们就知道,一个人应该是立体而多面的,要让自己方方面面都精彩,精彩之处更为精彩。”

  图说:徐之海所制的印章边款

  2005年至今,徐之海每年都会给自己所带团队里将要毕业离校的硕士、博士每人赠送一枚自己亲手刻制的篆刻姓名章。一方印章中,体现了怎样的美学,又蕴含着怎样的哲理?还没有学生问过他,但他用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寄寓着对学生的希望:去做一个丰富的人,去找到自己喜欢干的事、专注地干下去,最好能干到天下最好。

  图说:徐之海(左)与蔡军(右)的近年合影

  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还是现在,但愿每一代人在回首大学时光的时候,都能看到一段仿佛被滤镜柔化过的影像,里面那一个个青春的身影,都闪闪发光。

标签:大学生 编辑: 陈彩燕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