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高校  

海外学子应该补上社交课

2018-07-07 00:39:2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曾宣宣

  原标题:海外学子应该补上社交课

  李久祺与埃迪通过打篮球建立起了友谊,李久祺的寄宿家庭就是埃迪家。图为李久祺和埃迪在墨尔本雅拉河边参加烧烤聚会。

  刚到日本的时候,学校举办了留学生欢迎会。图为刘悦汐(后排)和日本同学及其他留学生合影。在留学期间,日本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上都给予了她很大的帮助。

  社交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据澳洲新快网援引《澳大利亚人报》报道,近日,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副教授马丁正在对56名在澳的中国女留学生进行调研采访,并将追踪她们未来5年的生活。目前的调研结果显示,孤独、害羞、社交孤立以及当地人的偏见,容易导致在澳中国留学生遭遇社交困境。

  留学生社交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人具有社会属性,很少有人可以完全脱离群体而存在。即便从一个群体迁移到另一个群体,也还是需要社交的。留学海外的学子,在陌生的地方求学,面对着不同的族群、不同的语言。他们有着怎样的社交故事,又遇到了什么社交困境?

  热情、友好

  各地友人多善意

  “当地的外国朋友对待留学生十分友善,非常乐于助人。当我有困难时,只要向身边的外国朋友提出,他们就会热情地帮助我。”

  李久祺在高二时踏上了异国求学之路。如今他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迪肯大学上大三。回忆起刚到澳大利亚时的情形,他说:“刚开始,我的英语水平不高,交流存在困难。那时的我总是待在教室里,下了课也是在教室里玩手机,不是很爱说话。后来有个当地学生耐心地陪我聊天,教我英语,还把他的朋友介绍给我,我才慢慢地走出孤独。”

  刘悦汐在日本长崎大学的一年交流期将满,不久就要回国了。她介绍说,为了便于留学生了解日本文化,长崎大学给每个留学生配了一个助教学生。“我的助教学生是个日本女孩。 语言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问她地道的日语怎么说、语法怎么解释等,她都会特别详细地回答我。她还主动约我吃饭、看电影。我真的超喜欢她。”

  刘悦汐还讲起了她在日本的打工经历。那是她第一次打工,在什么都不会、沟通也存在困难的情况下,老板从未指责她,“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他们会很温和地和我说。”距离回国的日子越来越近,她即将离开自己的打工岗位,提出辞职后,老板还给她开了欢送会。

  多数学子表示,他们留学时遇到的外国朋友都充满善意,很愿意帮助留学生。但也有学子指出,这些善意是出于礼貌,在友好的外表下,却有着或多或少的疏离。

  礼貌、客气

  文化差异难融入

  “当地的学生很有礼貌、很热情,但是我们很难成为朋友。”

  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的本科生小蒋说,他几乎没有什么亲密的美国朋友。虽然他并没有见过歧视、欺负留学生的现象,但留学生要想融入本地学生社交圈很难。“如果你请求他们帮忙,他们都很热情;但是要真正成为朋友,一起出去玩、开派对,则是很难的。”

  李久祺也表示,“在澳大利亚待的时间长了,我感觉当地学生对留学生的帮助,仅仅是他们待人接物的礼貌使然。”

  但善意和礼貌之下,似有一堵疏离的墙。文化背景存在的差异也使留学生和当地学生很难玩到一起。小蒋表示,美国学生和他的生活习惯差异很大,“他们热衷于各种派对,我却对这些不太感兴趣。”

  拥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更容易成为朋友。其实,“抱团取暖”的现象并非只存在于中国留学生中。“韩国的留学生一起玩,日本的留学生一起玩,中国的留学生一起玩,总之都很少能融入美国学生群体。”小蒋说。

  刘悦汐在留学期间感受到了当地学生的排外情绪。但是日常交往中,他们仍会表现出基本的礼貌,不会直接表达不满。“当你参加一个全是当地人的社团的时候,大家的表情都很友善,但是基本上没有人主动和你说话。到后来你会发现,你和当地人的关系只停留在表面的和平共处,你没有办法和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也不可能建立起类似国内哥们、闺蜜那样的亲密关系。”

  语言、住宿

  多种因素起作用

  《2018中国留学白皮书》提到,留学生反馈的留学期间的主要问题来自语言能力、文化差异以及饮食习惯等方面。

  李久祺认为,语言障碍使中国留学生偏爱“抱团取暖”,他最亲密的社交圈基本上都是中国人。

  另外,住宿方式的不同也影响着海外学子的社交。海外留学的住宿方式中,最常见的有3种,分别是学校住宿、校外租房和寄宿家庭。学校住宿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当地学生,也有更多的校内社交活动可供选择,社交环境相对宽松。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迪肯大学留学的余子悦说:“我高中时上的是私立寄宿学校,平日里朝夕相处的多是本地学生,参加的社交活动也多是学校组织的,除此以外的活动参加得比较少。”

  选择寄宿家庭,一大优点是可以更深入地接触当地文化,有机会参与到当地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便于与当地学生建立更深厚的友谊。李久祺的寄宿家庭正是同班同学的家,他们会一起烧烤、一起参加聚会等。

  留学海外,熟悉的环境和社交圈留在了国内,面对的是全新的环境和社交圈。而当地学生的情况则恰恰相反,他们大多从小一起在读书,同时升学,早已有了固定的社交圈。小蒋高中在澳大利亚就读,大学到了美国,他说,“上初中、高中的时候,身边的本地同学都已经有了固定的朋友圈子。上大学的时候,由于每个人选的课不同,上课时间也不一样。大家都是有课才赶来学校,所以平时相互接触的机会较少。”

  随缘、大胆

  共同爱好建友谊

  留学期间的社交生活苦乐参半,有遇到友善外国朋友的喜悦,也有融不进社交圈的苦恼。据了解,在澳的中国女留学生大多未对来澳留学感到后悔,但她们原本的社交期待往往落空。

  对于这些,在美国留学的小蒋认为一切应当“随缘”,不必强求融入当地的社交圈,“同一个文化背景下的朋友更好沟通,也更能互相帮助”。

  刘悦汐也表示不用勉强自己,应该理性看待文化差异,“如果你没有非常强烈地想要和大家打成一片的愿望,在社交方面基本不会有什么苦恼,毕竟当地学生都很温和友善”。

  同时她认为,在社交上,性格比语言更重要。“在留学目的国待久了,外语会进步很大。开始时不要怕丢人,多说多练就好。如果因为怕说不好而不敢开口说,就会进步很慢。”

  找到共同爱好是建立社交关系的一个有效途径。李久祺说:“当有共同爱好时,就有机会一起出去玩,从而建立更亲密的关系。我刚去澳大利亚的时候,没有认识的朋友。但当我们班的几个当地男生知道我喜欢打篮球后,每到课间、放学后都会拉我去打篮球。打篮球的过程中,彼此又会发现新的共同爱好,这样一来,交的朋友就越来越多。我找的寄宿家庭就是最开始在一起打篮球的朋友的家。”


标签:留学 编辑: 赵磊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