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财大学子走进东阳 寻赏木雕魅力

2018-07-14来源:浙江在线通讯员 郑晓涵 赵蕾 浙江在线记者 吴俏婧

WechatIMG147.jpeg

  浙江在线杭州7月13日讯(通讯员 郑晓涵 赵蕾 浙江在线记者 吴俏婧)近日,由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的7位同学组成的“走近东阳木雕”实践团队来到了金华东阳,开展了为期3天的实地调研活动。

  被誉为“国之瑰宝”的东阳木雕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然而,现在愿意学、愿意做木雕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项技术的传承岌岌可危。浙财大人文学院章立峰老师带领着7名同学进行“参观、寻根、实地探访”实践活动,旨在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了解东阳木雕的艺术美以及其背后存在的传承难题,同时运用专业知识思考如何更好地缓解这一难题。

  参观博物馆,多方面认识东阳木雕

  实践队伍的第一站是中国木雕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实践队的队员们遇见了正在参观的外国友人旅行团。在队员们与外国友人的交谈中,他们不断地表达着对中国木雕的赞美之情。科菲是一名即将入学的非洲留学生“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其实非洲也有很多木雕,但在中国木雕博物馆,我看到了迄今为止最让我震撼的木雕作品!”

  除了和外国友人对不同地区木雕文化的交谈。队员们还前往各个展厅参观,与博物馆工作人员交流,学习木雕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保护和传承。博物馆馆员介绍道:“中国木雕博物馆填补了国内木雕博物馆的空白,集收藏、展览、研究、文化交流于一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意义非凡。”

WechatIMG144.jpeg

  非遗寻根,感受匠人的初心与坚守

  实践第二日,队员们拜访了几位国家级木雕艺术大师,学习东阳木雕工艺。

  在实践团探访的众多木雕艺术家中,队员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黄志勤师傅进行了重点采访,向黄师傅学习了木雕工艺。黄师傅隽言妙语,让成员们印象深刻,尤其一句“东阳木雕工艺,凭的是初心”完美诠释了匠人的信仰与坚守。

  为改善木雕的传承现状,从艺多年的黄师傅曾数次广东、上海、杭州地区作技艺表演和技术交流。尽管他每到一处总会引来不少崇拜者和求学者,“木雕看起来好,但做起来难,能坚持下来的很少,都是三分钟热度。”黄师傅说,学木雕要的就是耐力与恒心。他希望更多天资聪颖的年轻人能加入到木雕行业中来,把木雕工艺发扬光大。

  章立峰是作为实践团队的领队老师,全程跟随队员们一起学习,他表示:“无论是东阳木雕,还是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现代文明充斥的时代中传承创新,离不开这些手工艺人的初心和坚守。”

  调研走访御乾堂,反思文化继承

  在御乾堂,师生走进工厂车间,跟踪走访了一根木头到红木家具的成材之路,同学们亲身记录了木雕家具制作的各个环节。同学们发现,东阳木雕在全面继承优良传统和独特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雕刻风格走向现代但又不失传统韵味,在继承发扬特色的基础上,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同时,通过对车间师傅和负责人的深入访谈,师生们了解到,目前东阳木雕主要运用于红木家具制作,通过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木雕工艺人员对家具进行精雕细琢,最后这些木雕工艺都将会流入寻常百姓家,东阳木雕在不断地进入人们的生活,雕刻文化历久弥新,老一辈为传统民间工艺的继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随后在木雕家具城,队员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采访,多数人认为东阳木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传承人老龄化,对年轻人普遍缺乏吸引力,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但是队员们表示,虽然东阳木雕现状不佳,但今天的参观使大家看到了老师傅们的努力,他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人们日常的家具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寻常百姓家里,让非遗更具生命力。

  吴明珠是浙财大人文学院的大二学生,作为队长的她感慨道:“我们人文与传播学院注重的正是文化的历史以及未来的发展。东阳木雕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就是传统工艺的人文情怀与匠人精神是宝贵的。可是我们对文化的继承、发展与传播做的还不够好,一些古代东阳木雕的雕刻技法与工艺,在现在东阳所有木雕大师中,却无人能及。或许,东阳木雕可以完善特有的品牌创作,同时利用互联网媒介进行宣传,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一起推进它的发展。”

编辑:吴俏婧
相关新闻
手机版 | 电脑版 © 2023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