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浙江在线10月1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章咪佳 通讯员 周炜)著名的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于法国当地时间10月11日去世,享年80岁。
他设计的很多作品都和飞机场有关,1967年,29岁的他设计了圆形的巴黎查尔斯·戴高乐机场候机楼,另外还有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机场、埃及开罗机场、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机场、日本大阪关西机场、文莱机场、中国三亚机场等。
保罗·安德鲁在中国最有名的建筑是中国国家大剧院。这座剧院在2007年9月建成,虽然从设计方案公布开始,就遭受非议,认为与周围原有建筑不相符,但如今俨然成为了北京标志性建筑之一。
这位世界级的建筑师,和杭州的缘分也很深。
2011年12月,保罗·安德鲁受聘成为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和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名誉院长。他给建筑系研究生一年级的同学上第四堂设计专题课,课程围绕杭州人都很熟悉的西泠印社:如何在杭州西溪湿地的东北边,建一座西泠印社的博物馆。
2011年12月19日下午两点,钱报记者曾在浙大建筑系的专业教室里,旁听他的专业课,体验了一回他的认真劲。
周一带学生实地考察,周三要求学生口头表达大致框架,周四讨论——安德鲁一走马上任,就给学生安排了紧密的日程。这是他的风格——严谨而勤奋。
而且,保罗·安德鲁上课是一定会点名的。
他有一张很特别的点名纸,上面印有团队八名学生的大头彩色近照、各自的中文名字拼写以及手机号码。这是安德鲁教授特地关照团队的小组长制作的,“我要把学生和名字都对上,留个号码嘛,我晚上可能会打电话给他们,看看他们有没有在加班咯!”
安德鲁很看重学生的态度,在点名的时候,点到一个男生,他没有出现,同学们很自然地说:“他在路上。”安德鲁马上接话:“那就是迟到咯。”
面对大师,“仰慕”的情绪催生了弟子们“模仿”的脚步。保罗·安德鲁的助手裘知告诉记者,第一次上课,同学们交上来的方案令安德鲁有点“抓狂”:无论内部的结构如何变化,外部不约而同都有一个巨大的“玻璃罩子”——都很像“师父”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山寨版”。
安德鲁顿时变得很严肃:“你们有什么理由那么做呢?”这让同学们明白了,揣摩老师的喜好,不如精心完善自己的方案。
事后,安德鲁告诉记者,教师的职责并不是让学生模仿自己,而是让他们清楚自己需要设计什么,这是他最希望在年轻人身上看到的。
安德鲁还“改革”了上课方案:原则上不许同学们用PPT讲解,而是将设计图画在拷贝纸上,这样双方都可以置于“纸上谈兵”的互动之中。安德鲁随时可以用他的钢笔在上面圈圈点点,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同时,他要求大家充分参与讨论。他鼓励所有同学都来说说自己的意见,每个人都必须开口,因为“对一个设计师来说,自信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