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高校  

职业教育步入“黄金时期”

2018-11-19 11:44:49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记者 孙庆玲

  11月6日,教育部奋进之笔“1+1”走进湖南媒体采访团到访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该学院空乘专业大二学生正在校内的波音737—200客舱中实训。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孙庆玲/摄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邓志革的话语中有掩饰不住的自豪——

  9年前,他所在的学校还是湖南省内一所默默无名的“三无”高职院校,无行业背景、无专业特色、无品牌效应,有着与不少高职院校类似的苦恼和艰辛,招生难,办学难,“难到让人一想起来就心酸。”邓志革说。

  而如今,这所学校已经成为湖南省首批卓越高职院校之一、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两个月后就会全部搬去位于湖南省株洲市职教城的新校区,国内最大的汽车类专业教学大楼正在那里翘首以盼。邓志革将这9年概括为从“三无”到“卓越”的奋进之路。

  这一路走来,不仅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国内众多职业学校已容颜焕发,正刷新着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昂然迎来了属于他们的“高能”时刻。可以说,职业教育已进入高质发展的“黄金时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从“全面撒网”到“壮士断腕”

  谈到从“三无”到“卓越”的秘诀,在邓志革看来,就是要办出“特色”。

  他曾问自己,“和其他学校比,我们学校的优势究竟在哪儿?”然而并没找到答案,尽管9年前的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有着40多个专业。2009年,学校申报湖南省示范高职院校未果,邓志革才幡然醒悟,“这种‘大而全’的路子是走不通的,一定要把学校的未来聚焦到一个行业上来,然后举全校之力办好相关专业。”

  结合自身条件和湖南省、株洲市未来的产业发展规划,邓志革将目光锁定在汽车领域,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裁减专业,重新设计课程……现在,学校紧盯地方支柱产业、瞄准地方特色办学,已经形成了“覆盖前后市场、兼顾新旧能源”的汽车类专业结构,汽车类专业数、学生数分别占全校的75%和70.4%。

  “要改变高职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必须要有自我革命的精神,下大力气推动专业结构调整。”同样的,在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朱厚望也掀起了一场“壮士断腕”般的“专业改造工程”。

  自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高职院校以来,先后开办了经、管、文、工等33个专业,而与航空产业紧密对接的仅有11个,更多的是生物制药、旅游、会计等诸多与航空领域毫不相干的专业。没有办学品牌,缺乏专业特色,一度让朱厚望处境尴尬,学校在2000年至2010年间招生很不景气,考生高考成绩只要达到最低控制线就能被录取。“学生就业也成问题,空军航空装备修理系统十几家工厂,都不太愿意来学校招人”。

  后来,朱厚望通过走访企业、用人单位,摸底航空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果断采取“停招、撤销、新增、转向”等措施,砍掉了对接不紧密的旅游英语、文秘等23个专业,新增通用航空器维修、航空机械制造等13个与航空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如今,学院专业已由2012年8个大类33个专业调整为目前的4个大类22个专业,形成了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航空机械制造、航空服务与管理四大特色专业群。

  “高职教育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现在已经走到了内涵式发展这一阶段,要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学校的专业设置就要顺应时代发展,要响应国家战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斌举例说,“我们是民政民生类的特色学校,那就要响应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面向社会需求,这样方向就不错,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

  据了解,目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民政,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上,关注生命的各个阶段,开办了学前教育、婚庆、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护理、临床医学、社会工作、社区管理、殡葬等14个民政民生专业,涵盖了“生老病养死”生命的全过程。

  从“一头热”到校企深度融合

  如果说,专业群的调整与建设为学校的发展指引了前行方向,那校企合作便为前进提供了更多驱动力。

  “学生不只是学习理论,更要在实践中学习,并且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院长张晓霞看来,这是校企合作的一大优势。

  目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的一些课程便是在与企业共建的基地或企业内进行。张晓霞认为,近几年校企合作也在不断迭代升级,“很早以前,校企合作多是学校培养学生,企业招收学生。现在不仅是学校培养,企业也会多方位地参与到培养过程中来,共同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如今已与民政行业中的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办学关系,比如与企业合作建立了民政智能化技术应用协同中心、健康养老服务协同创新研发中心、中兴智慧城研究院等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研究基地;与企业共同研发标准,形成养老服务生态链,开展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学徒制试点等。

  本就脱胎于企业的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同样早早踏上了校企合作之路。2010年,该校便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共同启动牵引变流器核心器件生产线项目,为高铁的“心脏”培养更多守护者,成立了3个学徒制订单班共120人。在随后的学员选拔、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等过程中,企业方均深度参与,真正实现了全过程共同培养。

  “订单班的学员也会全过程参与该核心器件生产线的设计、建厂、设备安装调试、产品试制,在培养过程中就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实现了零距离上岗。”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姚和芳介绍,目前学校已将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融入到轨道交通产业的产业链中,与铁路局、站段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共同进行实训、实习项目的研发,探索共建“校中站”“站中校”。此外,在全校所有专业中,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订单式”培养,精准培养定制人才。

  姚和芳表示,如今的校企合作已由学校唱主角转变为企业唱主角,双方共同开发“普适性”与“个性化”双重兼顾、“能力”和“素养”双线并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并开发相应的课程教学资源,建成集教学、培训、自主学习服务的现代学徒制培养共享型资源库等。

  据了解,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近3年校企合作开办“全订单”“半订单”等多种形式培养班共计148个,订单学生达6000余人,“订单培养”学生覆盖率达74%,更多的订单班正在持续组建中,学生毕业达到标准即可顺利就业。

  从聚焦技能培养到聚焦素质提升

  在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的操场上,可以看到有这样一辆观光车,不用司机,不用控制方向盘,不用踩刹车、油门,只需轻触按钮切换,这辆无人驾驶观光车便可稳稳地行驶在既定区域内。

  “这都是我们师生自主研制的。”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车辆工程学院院长李治国介绍,这一无人驾驶观光车是依托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共建的专家工作站完成的,“智能汽车是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自主研制的无人驾驶观光车能学习和模拟人类的驾驶习惯,从而达到适应各种多变路况的效果。”

  之所以花大力气建院士工作站,研制自主无人驾驶观光车等,邓志革可以说是想得长远,“职业院校不能只把自己定位为产业的服务者,应该通过科技创新,努力向提升产业、引领产业上谋求转型。既对国家发展有所贡献,又能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

  “以往我们职业院校的学生就是学技能,面向工厂培养工人。但如今产业的技术更新迭代很快,未来究竟需求怎样的技能人才,学生究竟要掌握怎样的技能才能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有立脚之地?”这是邓志革一直思考的问题。他认为,未来的技能人才不仅需要的是技能,更是需要整体素质的提升,“比如有了创新意识,他们会有主动学习、创新的内驱动力,就会努力适应社会,不被淘汰。”

  在李斌看来,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其实就是培养出的学生高质量。“怎么算是高质量人才?比如他的道德素质如何,是否具有工匠精神,能否有家国情怀和担当等。我们培养的核心是‘人’,而非流水线上的工具”。

  为此,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力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充分发挥学校在社会工作、健康养老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建立了500多个注册志愿服务团队,开展专业化的扶贫济困、扶残助残、救援救灾、敬老爱老等志愿服务,以强化学生“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理念。

  走进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你可以看到有学生通过高龄者体验等方式来强化对服务对象的了解,从而能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也有学生为服务老年群体自主设计研发了方便老年人使用的置物盒、老年人听力辅助产品、老年鞋垫等物品……

  “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要成就学生的职业人生。不仅要精心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更要用心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李斌说,这一理念眼下正在职业教育中化为一步步实际的行动。

标签:学生;培养;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湖南;高职院校;学院;航空;汽车工程 编辑: 吴晓婷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