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法律相关的课程,第一反应就是“枯燥”,然而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的《民法总论》例外,据说,这堂课是要抢的,“下午三点钟的时候我就来这个教室了,不然我怕占不到前排位置。”六点的课堂,有学生提前三小时前来占座。
原本最多只能容纳64人的教室,由于前来听课的人数太多,最后不得不申请更换为可容纳180人的教室。正式开讲前的一个小时,教室里已经座无虚席,这当中除了本校的学生外,甚至还有外校的学生。
“我非常喜欢上他的课,他讲课会把书上的每一个内容联系到实际生活中,从不照本宣科,给我们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我每次听完他的课,就会有一种非常想学习的冲动!” 法学院学生麦热哈巴说。
麦热哈巴口中的他,指的是上课老师严城,学生说,他不是“网红”,却比“网红”要红。
上课时各种法条随口报且从无差错
“这个问题要用到合同法第373条第1款第1句。”课堂案例分析时,严城对于重要法条可以信手拈来,从《民法总则》《公司法》,到《合同法》《物权法》等,内容从无出错,这也是学生最佩服他的一点。
“每次上严城老师的课我都感觉非常紧张,时时刻刻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每一句话含金量都很高,如果有一段没有听到,思路就会跟不上。” 法学院同学说。
这么多的法条,如何记忆?严城有一套自己记忆的方法,“法律条文并不是文学,条文之间有着内在逻辑序列,记住各编章的首尾条文,其他条文根据自身的构造逻辑再记忆就容易得多了。”
他认为,背条文不是法律人最重要的使命,但一个职业法律人对法条越是熟悉,他解决起问题来也就越得心应手。通过引导学生去记忆重要的法条,不只是为了在考试中赢得更多的时间,更为了使学生们在个案处理中能够非常熟练地援引现行法,能够在毕业后觉得学到的东西非常适用。
课堂内容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随时调整
法学院一位上过严城课的学生,在上完课写下这样一段:“大一第一学期时,只接触到法理学,懵懵懂懂,这学期上了严城老师的课以后,开始接触不一样的法律思维,体会到法学世界和自己原来认知里的世界有很大的不同,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以前从没想到的世界观,真正的感觉到自己是一名法学生。”
据悉,关于民法的课,严城上了十多年,但每一年每一堂的备课内容都在变化着。“虽然每年教材都差不多,但国内外的学说在发展,法院的裁判立场在变化,另外,每年也会有学生提出针对性很强的问题,甚至是一些非常疑难的问题。”备课时,严城把这些新素材和新问题都要编到课程体系中去。
此外,严城还会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对课堂内容进行及时调整,只因在他的观念里,课程准备得越充分,学生就能更容易的融入课堂,“授课的时间永远是那固定的几个小时,但用不同的方式组织语言,设计教学框架, 就能在普通的三节课时取得更大的进步。建立起一种实在感,让老师和学生都站在地面互动,而不是将法学课堂飘在空中不接地气。”
半数学生不约而同地选他当导师
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2018级的学生有200多名左右,在今年的选导师阶段,超过100名的学生,向严城表达了想选择其作为学业导师的心意。
“其实我并没有很大信心选择严老师,因为我觉得他挑选学生的要求很高,而比我优秀的人也有很多,但严老师真的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老师,如果有幸能够成为他的学生,可能会比别人付出更多,但我相信都是值得的。” 当被问起为什么要选择严城作为自己的导师的时候,法学院非诉实验班的陈沛儿说。
然而作为导师,严城只能选4名学生,面对这样的选择困境,严城拿出了解决方案:每年除去选择的学生外,他还会额外挑选其他20多名学生,建立一个学习小组。
对于这个学习小组的学生,严城要求很简单,具备刻苦努力的品质,平时,他除了会不定期共享重要的中外文献资料、重要判决和案例研习方法外,还会布置很多额外的任务,并要求小组成员每周都要通过PPT进行一次汇报,并就汇报中存在的问题一同讨论解决。
“严老师对于我们的要求很严格,对每一个学生都寄予厚望,总是希望把自己所知的都教给自己的学生,这种严格一方面给我们带来压力,但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鞭策。他还对我们的英语要求很高,有时候会要求读一些英文法律原著,读不懂的就耐心地一个一个教,我觉得这样的良师益友这一生能让我遇到一个,已经是莫大的福分了。”学习小组的一名学生感慨。
对学生寄予厚望,要求严格,但也有可爱的时候,“除了上课,课后严老师会在群里跟我们互动,严老师跟我们聊天时,我们都比不上他二分之一的可爱。”有学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