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下午,在浙大紫金港校区西一101教室,同学们正“吵”得面红耳赤。围绕“道德的本质是利己还是利他主义”这个辩题,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分成正反两个小组,各自举证,试图将对方辩倒。
见场面热火朝天,站在讲台一边的吴旭平老师微微一笑,一切尽在掌握中。
这不是辩论赛现场,这是一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就是俗称的“马原”课)。
大学思政课上
学生曾辩论“该不该点名”
“我给乞丐施舍,这是一种道德行为,虽然看起来是利他的,但是最根本的,我通过施舍别人消除了内心的不安,得到了安慰,所以道德的本质是利己的。”
“对方辩友,我们讨论的是道德的本质,是道德本身,你却把道德当成一个工具。道德作为一个工具带来利己的结果,但是不能直接认定道德是利己的。”
……
4月16日这堂课,学生们辩论的题目是“道德的本质是利己还是利他主义”。发言很精彩,这里只节选了其中一小段。
在“马原”课上引入辩论,吴旭平从2012年就开始尝试了。“之前,我会在课堂上设置小组展示环节。有时候,两个小组的观点会针锋相对。我就想,不如直接让学生辩论。”通常,针对一个话题的辩论时长40分钟,分立论、自由辩论、结辩三个环节。简化了规则,降低了门槛,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而辩题的设置,是有针对性的。一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比如对应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辩题“人性本善/恶”;以及对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辩题“人的内心是一块大理石/白板”。
“大理石原来就有花纹,用来类比天赋;白板则意味着人的所有知识和技能是后天得到的。”吴旭平说。而“道德的本质”这个题目,是涉及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很小的一个切面。
还有一类辩题则富有趣味性,比如吴旭平曾让学生辩过“马原课应不应该点名”?当然,这些趣味性话题也不像看起来那样“无厘头”。比如“点不点名”,考察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的主次矛盾,即“是否点名背后,讨论的是实际是在课堂上哪个因素最重要”。
学生辩论结束,吴旭平会对辩论内容进行点评和引导,指出双方不足,以提高学生的说服技巧。
打破课本结构
以生动实例讲解知识
在课程安排上,吴旭平打破固有的课本结构,以专题形式分门别类进行讲解,共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八讲,“政治经济学”两讲。主题分别是“世界观”、“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实践观”等。每个主题,都会在辩题中体现。
“通过辩论博弈,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相关命题,理解命题的相关背景,这是我们追求真理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同学们真正通过马克思主义原理来理解中国现实和中国道路,让同学们能够从理论的深刻性去理解制度的合理性。”吴旭平说。
浙大17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小金认为,课堂辩论让她有了表达的勇气。“以前,我在陈述自己观点时会很紧张,但是通过这种辩论的形式,我更有勇气自我表达了。”
除了辩论,风趣的语言也是吴旭平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在学生心目中,他是浙大最著名的“段子手”老师。
“你们知道吗?自己为什么不能仗剑走天涯,只能天天写作业?”吴旭平在课堂上说,“哎,不能违背现实中成长的客观规律啊!”
吴旭平进一步引导学生,“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不仅如此,他在上课时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在柏拉图学园门楣上有一句这样的话:“不懂几何学不得入内。”此时,来了一群懂几何学的学者,是否能够入内呢?答案是不一定。因为“不懂几何学不得入内”,实际上无法推出“懂几何学一定可以入内”这样的结论。
“‘马原’课的任务不只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也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追求理性与真理。”吴旭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