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3来源:浙江在线记者 吴俏婧 通讯员 时忆宁
浙江在线杭州9月23日讯(记者 吴俏婧 通讯员 时忆宁)9月22日,第15届中国信息无障碍论坛暨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展示应用推广活动在浙江大学召开,本次论坛与活动以“信息无障碍助力公共服务”为主题,旨在为展示新时代我国无障碍事业发展成就,进一步聚合社会资源,共同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本次论坛集中展示了新时代我国无障碍事业发展成就,进一步聚合社会资源,共同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
本次论坛设系列分论坛,无障碍旅游标准化建设分论坛是其中分论坛之三。该论坛是全国首个无障碍旅游标准化建设论坛,由中国残联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办公室指导,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主办,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无障碍旅游研究所承办。
会上,全国无障碍专家委员会顾问吕小泉博士介绍了《旅游环境无障碍建设团体标准的研究与制定》,他以中国肢残人协会发布的《旅游无障碍环境建设规范》为例,重点介绍了旅游无障碍环境建设与改造的要求。2008年,他参与了故宫和长城的电梯和无障碍通道的修建工作,他说:“以前,有些残疾人朋友去参观,坐着轮椅很不方便,自从长城有了坡道、电梯,轮椅游客们很顺畅一下子就登上了长城,真好!”
浙江省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宣清松指出,无障碍法规和无障碍环境的逐步完善,为无障碍旅游环境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面对残疾人的个性化需求,无障碍旅游环境仍不尽人意,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满足新时代残疾人朋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残疾人庞大的无障碍旅游需求,需要全方位提升无障碍旅游环境的建设水平。他认为,应加大无障碍法规的宣贯力度,加强规范标准制定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以2022年杭州市举办亚(残)运会为契机推动我省旅游无障碍环境建设。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书记、副局长赵弘中说,要缓解残障游客外出不顺畅的窘境,最有力的举措是打造无障碍设施完备、无障碍服务普及的旅游目的地。他指出,无障碍环境建设很有意义,旅游行业无障碍环境建设将会有效地降低旅游安全事故,扩大并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型态,凸显旅游惠民的价值。
论坛上,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校长杜兰晓以《无障碍旅游研究与实践:旅游高等院校的责任与担当》为主题,阐述了浙旅职院无障碍旅游研究与实践的历程。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是无障碍旅游实践的开拓者。该院的无障碍旅游实践始于2010年,当时该院旅行社管理系成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以旅游助残为己任的学生工学结合实训组织——励睿旅游策划工作室,致力于培养学生进入无障碍旅游活动策划等领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综合提升。自2012年起,励睿旅游策划工作室策划实施残疾人文化休闲旅游活动118场,服务残疾人出游逾6000人次,派遣学生志愿者逾600人次,与浙江省、市、区残联及残疾人协会形成合作,与浙江省五十余家旅游企业及多家社会组织联合推进残疾人无障碍旅游。成为浙江省无障碍旅游事业的倡议者和发起者。
杜兰晓校长说,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建校37年来,始终坚持“依托行业、产学结合、接轨国际”的办学理念,“立足行业,锐意创新”更是学院的办学特色。无障碍旅游标准化建设任重道远,展望未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将继续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努力填补无障碍旅游服务领域标准的空白。残障人员出游关联带动面广,涉及旅游产业链条诸多环节。学院将充分采用现行旅游服务类标准中的技术要点,并补充相关涉及无障碍旅游的内容,推动制(修)订标准《品质饭店评价规范》、《旅行社品质等级划分与评定》、《乡村景区无障碍环境建设指南》、《无障碍旅游服务规范》,从残障人员需求的视角出发,在现行旅游行业标准中增设无障碍设计的内容,以体现关爱特殊群体和旅游惠民的理念。
二是要积极探索构建无障碍旅游标准体系。学院将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指导、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支持下,构建新型无障碍旅游服务标准体系,范围涵盖旅行社、饭店、景区三大旅游主体行业领域,将无障碍旅游中的“软服务”细化成一条条的“硬标准”,让理念先进但又内涵抽象的无障碍旅游服务成为抓手明确、便于细化操作的工作系统。
三是要发挥旅游院校社会服务的功能。通过研究标准、制定标准、宣贯标准,培训标准,助力旅游企业正确运用标准,创建浙江省无障碍旅游服务示范机构。加强行业培训力度,在浙江省范围内,结合亚残运会举办需要,助力企业积极创建无障碍示范旅行社、无障碍示范饭店、无障碍示范景区,并以此为抓手,构建“浙江省无障碍旅游服务机构”运营常态化机制,规范无障碍旅游市场主体行为。
四是围绕浙江“三个地”的建设,为提高浙江旅游品质,完善无障碍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培养无障碍旅游人才。学院要开展无障碍通识教育,使广大师生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自觉关爱残疾人,关爱障碍人群,积极参与无障碍事业,在旅游规划、产品设计、环境改造、旅游服务中自觉成为普及和践行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宣传者和志愿者。学院将探寻无障碍旅游标准化建设的新方式与新路径,实现以标准化建设的“小成本”撬动人民群众满意度的“大提升”,推进无障碍旅游环境建设从内部“生产导向性”向外部“公众体验性”的纵深转变,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之际体现旅游院校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