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8日讯(通讯员 施佳玲 )杭州萧山区义桥镇的寺坞岭景区,因云海竹林、三江交汇盛景成为周边短途游热门地。然而,“打卡即走”的模式长期制约当地文旅发展——游客停留时间短,山水资源难转化为经济动能。7月24日至8月31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寺坞青锋”师生实践团以专业行动破局,通过游客视角调研、专业问卷分析、精品游线设计,推动“流量”向“留量”转变。
实践团与寺坞岭工作人员合影
沉浸式体验:以游客身份“把脉”痛点
“要找到游客留不住的痛点,得先成为游客。”在团队负责老师、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胡剑看来,要准确找到寺坞岭景区的“留客”短板,就要从游客的实际需求出发。
实践团率先开启“全流程体验式调研”,以普通游客身份多次分时段登顶,沉浸式感受“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旅游资源供给情况。团队先后走访萧山生态馆和茶园,调研餐饮、游憩设施情况;登顶望江阁俯瞰钱塘江、浦阳江、富春江三江交汇不同时段的美景,调研观景设施设备;夜间到寺坞岭观察游客数量、夜经济情况和夜间观星、露营等条件。实践团在惊叹岭上美景的同时,也发现了寺坞岭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考虑到寺坞岭上空间有限,实践团还延伸调研了寺坞岭周边区域,先后走访义桥文化艺术中心、钱塘江诗词展览馆及诗意林公园,全面摸排可联动的文旅资源,为后续方案设计积累“全域视角”。
实践队员在寺坞岭引导游客填写问卷
专业化问卷:精准锁定“留客”瓶颈
从游客身份进行沉浸式全流程体验,是为了查找问题。但找到的问题准不准确,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支撑。
为了获取更具信度和效度的游客需求反馈,实践团基于旅游专业知识,结合寺坞岭实际情况,从三大板块搭建分析框架,设计了一套多维度问卷,系统梳理游客需求与痛点:一是在出游认知环节,聚焦游客信息获取渠道(如社交媒体、朋友推荐等)、到访目的(观景、亲子游等)、游玩时段(周末、工作日等),精准定位客群特征;二是在体验需求板块,设置阶梯式选项——停留时长从1-3小时到24小时以上,兴趣偏好细分亲子互动、文创消费、康养休憩等,厘清游客“想玩什么”“能留多久”;三是区域联动部分,通过“是否游览义桥镇其他景点”等问题,挖掘跨区域游玩的潜在障碍,为凝练更具吸引力、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游线做好铺垫。
精品化游线:让“看风景”变成“玩风景”
从山上游客累计获得的113份有效问卷显示,超五成游客为亲子出行,超六成游客到访寺坞岭前后会游览义桥镇其他景点,所有受访者均表示会推荐寺坞岭给亲友。但交通、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是游客认为亟需改善的方面。这些数据为后续方案制定提供了科学参考。
基于自身体验和问卷调查结果,实践团将寺坞岭的自然景观与义桥镇在地文化深度融合,提出了两条不同主题的游线设计:一条聚焦岭上“自然探索”,通过串联山间茶园、竹林秘境,建议新增互动项目,让游客从短时观看变为中长时的参与和体验;另一条聚焦“文化溯源”,将寺坞岭作为游线重要节点,整合义桥文化艺术中心、钱塘江诗词展览馆、义桥健康绿道等重要节点,将观景与文化体验活动结合,尽量延长游客的夜间逗留时间,进而延展消费链。
在此基础上,实践团还为义桥镇提出了一些较为实用的产业发展建议。如与山下村庄联动开设餐饮、住宿接驳游线,缓解山上交通、服务压力;加强当地村民培训,提高村民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提升其从业能力;设计面向义桥镇全域的游客互动体验项目,引导游客从“走马观花”转向“深度沉浸”,延长游客在当地的游玩时间。
本次社会实践也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师生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据悉,为深入贯彻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的决策部署,该校今年在收集全省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申报和专家评审,选拔了21支师生团队通过点对点常态化服务地方乡村旅游发展,聚焦问题,破解瓶颈,努力让更多地方的游客“流量”变为产业发展的经济“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