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教育发布  

浙江人民出版社《人民公开课》讲述高校课堂新事

思政课可以这样年轻

2018-09-09 10:20:00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李月红 郑文

  浙江在线9月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月红 郑文)中国知名知识分子给大学生讲的“思想政治课”由浙江人民出版社集结成《人民公开课》一书,近日签约日语、阿拉伯语、尼泊尔语、蒙古语4个语种的海外版权。自去年8月出版以来,该书一度成为社科类图书的“现象级”话题,多次进入各大图书榜单,畅销不衰。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在于,思想政治课虽然内容“高大上”,但文字却很接地气,深受青年学生欢迎。

  以讲授马列理论和中国政治为内容的“思想政治课”,面对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怎么讲才令人信服?在丰富而嘈杂的数字时代,又如何把他们的注意力从手机屏上吸引过来?潘维、李玲、温铁军、韩毓海、张文木等国内13位大家走进北大、清华、人大等高校,在思想政治公开课上开讲,与大学生分享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独到见解,对国家未来走向的深度思考。

  “旧的世界秩序正在崩溃,新的世界结构正在形成,中国应该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不能辜负这个时代。” 这是新书前言的第一句话。正在逐渐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80后、90后,对于近代中国变化之剧烈的感受已不及他们的父辈那般深刻。而更年轻一辈的尚在校园中成长的青年学子,对于当下的诸多路径与选择往往有所踟蹰。而这种踟蹰,是其师长们所不愿看到的:“如果不深入理解中国制度形成于变革的路径,我们就不可能理解今天的选择。” 事实证明他们做到了。近一年下来,学生到课率超过95%、“抬头率”接近100%,现场掌声阵阵。

  《人民公开课》是一部面向大众解读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深刻之作。翻阅全书,编选的讲义重在讲述历史经验、革命遗产、建设与改革、全面深化改革,这些方面均由问题切入,如“什么是我们几千年来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中国革命的伟大遗产是什么”“什么是我们建设与改革的基本经验”“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硬骨头’”等。作为这门公共课组织者和授课专家之一的韩毓海说,课程设置有明确的“问题导向”:探索我们的时代与过去的时代、我们时代的斗争与过去时代的斗争,究竟有哪些不同特点。

  在《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一讲,金一南在课上讲了自己与基辛格的故事。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车队驶过长安街,上班途中的学徒工金一南被挡在了西单路口;40多年后,金一南教授与基辛格博士在北京一个会谈场合提起往事,没想到,90多岁的基辛格站起来向他鞠了一躬——为当年耽误金一南上班而道歉。基辛格为什么要向他鞠躬?金一南跟大学生们分享的结论是:“因为站在我背后的是一个强大的崛起的中国。”

  讲述人的“姿态”,是课程年轻的重要原因。“毛泽东是上个世纪的‘90后’”,潘维的这个说法,让“95后”大学生很好奇。潘维进而说明,中国传统上以三十年为一代人。中国革命是两代人接力干成的,把中国从任人欺辱的弱国变成了世界强国。中国建设也需要接力干成,“40后”“50后”“60后”这一代把中国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要实现伟大复兴,把中国变成世人羡慕的先进国家,就要靠“70后”“80后”“90后”这一代继续努力了。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认为,书中说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看中国道路”。这本书的内容贯穿了历史经验、革命遗产、建设与改革、全面深化改革这四个时间段,是一种科学的史观,有助于世界理解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来龙去脉。他举例说,比如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至少要把它放在和前30年的关系中才能真正理解其意义。”

  用国际听得懂的语言讲中国道路,讲中国这些年波澜壮阔的实践探索。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看来,这不是一本纯学术的书,研究中国各个方面的学者在书中试图真正用自己的语言讲中国故事,这才是《人民公开课》最核心的价值。

  印度汉学家、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狄伯杰副教授认为,书里有很多历史故事,这会让外国读者更容易理解中国是怎样走到今天的。在他看来,与其他国家道路不一样,中国人走自己的道路,在人民的核心价值观中和谐比斗争更重要,这是中国特色,对世界和平安宁作出了贡献。

  在价值多元的今天,知识分子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年轻一代有所鉴别,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一代代人有方向感,把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承担起来,这也是本书出版最重要的意义。据了解,浙江人民出版社还将结合本省的资源创新选题,推出一系列解读中国道路的图书,将可读性和感染力放在首位去讲中国故事,加强中国优质出版物走出去的传播力。

标签:中国;思想政治课;大学生;中国道路;图书;知识分子;阿拉伯语 编辑: 李爱红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