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时代到来,月嫂市场持续火爆,不少“金牌”月嫂月薪上万元仍供不应求。“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月嫂号称“金牌”,却无培训经历、无相关证件、无工作经验。“金牌”月嫂须持有的高级育婴师等证件发证混乱,花几百元就能买到,甚至一些家政公司还自制“金牌月嫂证”。
月薪大多1万元以上有“金牌”月嫂操作不当导致婴儿受伤
拿证书的月嫂不识字 工作不到48个月也能拿“金牌”
记者在一些电商网站上搜索“月嫂”“金牌月嫂”等关键词发现,一般月嫂月薪为几千元,“金牌”月嫂的月薪大多在1万元以上,两三万元的也很多。这些家政公司称“金牌”月嫂有专业育儿和月子护理经验,有的还具备擅长通乳、小儿推拿等“加分项”。
记者在成都家政一条街——过街楼街采访了解到,现在一些大学学历的“金牌”月嫂比较火。“这类‘金牌’月嫂分好几个档位,最低的月薪1.2万元,最高可达3万多元。最少要购买3个月服务,请这类月嫂差不多10万元。”一位家政公司工作人员说。
多家家政公司介绍,即便“金牌”月嫂要价不低,预约也往往需要提前至少半年以上。
然而,“金牌”高薪背后的服务质量却并不乐观,相关投诉和纠纷屡见不鲜。近日,山东青岛傅先生在调试家里监控时,发现请的“金牌”月嫂疑似虐待自己40天的女儿,做出打脸、使劲甩婴儿头等动作;去年3月,成都市民岳女士请的“金牌”月嫂用成人指甲刀给出生仅9天的新生儿剪指甲,导致婴儿受伤。
“我花12800元请了一名‘金牌’月嫂,喂奶时孩子一直在呛奶都没注意到,导致孩子得了肺炎。”成都市民熊女士向记者吐苦水说。
“针对月嫂的投诉很难统计,但每年发生的纠纷和问题实际并不在少数。”吉林省家庭服务业协会会长朱明忠说,往往“金牌月嫂”出了小问题,没有造成很严重的后果,雇主一般只能吃哑巴亏。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孕妇学校医生宋艳说,新生儿免疫力低,月嫂操作不当,容易给孩子造成伤害,“‘金牌’月嫂更应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2016年2月1日,国家标准委员会拟定的《家政服务母婴生活护理服务质量规范》开始执行,其中将母婴生活护理服务分为六级,包括从一星级到五星级以及金牌级,金牌级为最高等级。
该标准规定,提供金牌服务的母婴生活护理员应经过相应的培训并考核合格,还需取得高级家政服务员、高级育婴师、中级营养配餐员资格证书,或同等级的相关资格证书,具备48个月以上的母婴生活护理服务工作经历等具体条件。
记者调查发现,这个被业内人士称为月嫂“新国标”的标准,现实中并未严格执行,存在月嫂等级认定随意、“金牌”含金量无法保证等现象。
一些“金牌”月嫂根本没经过相关培训就直接上岗。“最短的培训7天就拿母婴护理师证。”一名家政公司工作人员说。
成都市民李女士抱怨说:“花13000元请的‘金牌’月嫂,实际上啥都不会,就知道给孩子喂奶粉,只要把孩子喂饱不哭了就行。”
有些“金牌”月嫂持有的证件“名不副实”。去年6月,上海市民张女士花1万元月薪请了一个有“高级母婴护理师”证书的“金牌”月嫂,但该月嫂居然不识字,经警方调查,该月嫂持有的证书是从一家叫爱尔家政中心的公司那里买的。随后,警方从爱尔家政中心当场查获了20余份伪造的母婴护理师证书。
不少“金牌”月嫂也缺乏48个月的工作经历。成都一家家政服务平台工作人员透露,该公司月嫂流动性很强,“这个人走了,另一个人接着干,干几个月,没出过大事,几乎都能当‘金牌月嫂’。”
据了解,按照《家政服务母婴生活护理服务质量规范》,对金牌月嫂所要求具备的高级育婴师资格,属于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实施部门已下放给有关行业协会。
“现在发证很混乱,高级育婴师、催乳师这样的资格证满天飞,几乎谁都可以发。”朱明忠说,目前一些行业协会、评级机构和社会团体都在发各种资格证,甚至有些家政公司还自制无中生有的“金牌月嫂证”。
朱明忠说,一些社会培训机构也在发育婴师、催乳师等资格证,而且在多地设立分支机构,由总部统一发证。“有的人在当地交了钱,根本没接受任何培训,也能拿证。”
“一些母婴服务协会就能发各类资格证,不用参加培训,花几百元钱就能买到一个。”一位“金牌”月嫂告诉记者。
中消协专家委员会专家熊文钊说,家政服务机构准入门槛低,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在从业人员培训和资格认证上弄虚作假,甚至以此牟利。
北京盈科(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寇翼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行业规范及管理办法,用更加明晰化的标准引导母婴保健服务行业健康发展;建立合理的消费者评价机制,让月嫂服务评价更加公开,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据了解,上海去年已推行家政人员持证上门服务试点。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看到持证人员的身份证、上门证编号等基本信息,其资质能力、服务经历、服务信用等相关内容也可在线查询。据新华社
“几乎谁都可以发证” 花几百元就可以买到
■评论
月嫂花钱买“金牌”
证书注水无异于骗局
月嫂身价一路水涨船高,却无碍市场一派供需两旺的局面。数据表明,不少月嫂月薪直逼两万,几乎就是不折不扣的“金领”。在“金牌月嫂”大行其道的今天,消费者不得不豁出真金白银为之买单。可是倘若深究下去,我们终究会发现,这一繁荣景象的背后,很可能是重重乱象和层层泡沫。月嫂价值被重新定价、服务收费一路飙升的过程,夹带了太多的资质造假与故事营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已经可以视作一场集体性的市场骗局。
无须培训、不必考试,只要缴纳数百元,就可以获得所谓“金牌月嫂证”。如此剧情似曾相识,在许多职业水平认证领域,这一幕都有发生。只不过,月嫂一行放水更甚、发证更滥罢了。事实上,所谓的“金牌月嫂证”根本就是一个凭空捏造的概念。公共部门所颁发并认可的关联证书,只有“母婴护理师资格证”“育婴师职业资格证”等。而在现实中,各种协会、企业,却推出了各式各样、名目繁多的“月嫂证”,并凭着“卖证”着实大赚了一笔。
一名月嫂到底能力如何,水平怎样?除了那些正式的官方证书,当然也可以有市场化的评价。可即便是交由市场,也该遵循起码的标准、流程和底线才是。而今,花钱买证遍地“金牌”的荒唐景象,不仅给公众的消费决策构成了极大的干扰,也在根本上透支了全行业的信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实是,高级育婴师资格,实施部门已下放给有关行业协会。但从反馈的情况来看,某些行业协会并没有体现出必要的自觉自律自治,反倒与某些中介、培训机构一起,成为了卖证换钱的参与者之一。
以“买假证”和“讲故事”为支撑的所谓高端月嫂,注定行之不远。此前,消费者受制于信息不对称等客观因素,糊里糊涂就给许多伪金牌月嫂以超额薪酬,而随着其中内幕被慢慢揭开,那些欺世盗名者,终将现出原形。的确,月嫂行业需要分层,需要差别化的定价,而只有真正实现信息的联通,实现标准化评价体系的普遍适用,才能真正做到优胜劣汰和定价公平。“金牌月嫂”的高工资并不是问题,问题是是否有起码的诚实可信、价值相当。
月嫂行业的“买证”乱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在相关部门持续取消了数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之后,伴随着职业评价的权力更多交由市场、交由社会,相关资质证书的虚化及货币化,就成了需要警惕的现象。须知,注水、造假的绝不只月嫂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