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综合  

浙江职称制度改革有大动作 对外语、计算机和论文不作统一要求

2018-04-10 08:10:00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蓝震 通讯员 楼春燕

职称.jpg

姬臣/制图

  浙江在线杭州4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蓝震 通讯员 楼春燕)职称是人才评价的重要手段,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制度。从1986年开始,职称制度已在浙江推行了30多年。

  昨天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了浙江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新闻发布会。会上,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宋云峰等相关负责人详细解读了这项关乎全省500万专业技术人员切身利益的改革新政。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这次改革有利于破解人才评价难问题,破除唯学历、唯论文的错误倾向,扭转评价与使用脱节的现象,形成“问东家、问专家、问大家”的人才评价机制。

  问题一:延续30多年的职称制度为何要大改?

  宋云峰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显露出一些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问题,主要是人才评价中的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

  具体来说,职称评审分类不与时俱进,存在很多“一刀切”的现象,大到行业之间存在,小到一个单位同样存在;评价标准不科学,对基层人才简单套用论文科研指标,对应用型人才套用基础学科要求;评价和使用相脱节,不能以用为本,不能从实际出发、岗位出发,不能将个人成长和单位建设、事业发展结合起来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去年年初,中办、国办印发了《意见》,我省改革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意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问题二:人才成长“天花板”如何打破?

  在原有职称制度实施30多年来,29个系列设置一直没有变化,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这次改革把原有未设置正高的11个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打破人才成长的天花板。由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制定评价标准和办法,设置到正高级。

  这11个原有未设置正高系列共涉及工程、经济、会计、统计、技工院校教师、中专学校教师、工美、艺术、实验技术、船舶、民航飞行等。

  问题三: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职称专业如何设置?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在我省的发展,集聚了大量人才和企业,这次改革也把目光聚焦到这些新兴产业。如之江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建设,将集聚一大批世界前沿的优秀科学家。根据改革的精神,提出“最好的评委就是他们自己”,并要将“职称评审权直接放到单位,帮助其实现超常规发展”。

  此外,我省在工程领域的社会化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将依托成熟的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把企业的薪酬待遇、技术要求、市场销量等综合纳入评价标准,充分体现市场评价、市场认可。

  问题四:“一刀切”的问题如何破除?

  在原有职称评价标准中,过于强调学历、资历、论文,存在“一刀切”的问题。在新的职称评价标准中,更加突出品德业绩和创新能力,对外语、计算机和论文不作统一要求。

  省人力社保厅专业技术管理处处长程爽介绍,外语和计算机二者固然是专业技术人员重要的能力素质,但是评职称显然不能对所有系列、所有职业、所有人员都不加区别地提出统一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

  根据我省职称制度改革的有关计划,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再作统一要求,而确实需要评价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

  同时,改革后的职称制度,对不同职业属性和岗位特点的专业技术人才,制定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评价标准。比如鼓励教师上讲台,医生到临床,工程师到实验室、厂房工地,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在基层一线建功立业,让干得好的人能评得上。

  问题五:如何给人才“一鸣惊人”的机会?

  这次改革中,专门提到了要畅通优秀人才职称绿色通道。在原有制度中,一些学历不高、没去评过职称但实际能力强的人才,缺少足够的成长通道。改革后,我省提出打破资历限制,对取得重大“标志性业绩成果”的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给人才“一鸣惊人”的机会。同时,新引进的海内外人才、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在我省合法就业的外籍和港澳台人才,今后不仅都可以参加职称评审,甚至可以根据实际能力业绩,破格评审。

标签:职称;人才;职称制度;计算机应用能力;人工智能;外语;天花板;人才队伍;学历;资历 编辑: 吴俏婧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