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综合  

从伴着贝多芬协作曲的早自习,到观星唱戏的选修课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校园在变,青春不变

2019-01-17 11:00:38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 徐佩玉

  1985年,北京171中学的学生在擦教室玻璃。

  任曙林摄

  1979年,任曙林还是北京广播学院摄影系的学生,这一年他带着相机重返中学校园,走到北京市第171中学的学生中,用几年时间陆续拍下一组名为“八十年代中学生”的照片。

  “171中学那时候有一座十分漂亮的教学楼,窗户很高,纯木制的,阳光透过窗户洒满教室。楼有四层,外墙铺满了灰白色的小碎石,每当下雨的时候墙面上似有似无的流水,倍感诗情画意。”任曙林回忆道。

  校园里最靓丽的风景线还是学生本身。“那时候没有校服的概念,穿什么的都有,像当时流行的牛仔裤、喇叭裤,只要是时下正流行的都能在校园里看到。这跟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上世纪80年代初期已经开始进行改革开放,解除了各种束缚的人们正在舒展腰肢,对一切都怀有好奇心。”任曙林说。

  时光流转。今年25岁的小陈,2008年进入171中学读书,在那里度过6年的青春时光。而今看着任曙林拍摄的80年代母校,他说:“如果不是特地标注了这是171中学,我真的认不出来,变化太大了。”

  照片中被任曙林称为“像农村院子”一般的操场,如今早就换上了橡胶跑道,30年前的4层小楼已经变成外观内饰都现代化十足的10层高楼,楼道里也不再是硬梆梆的水泥地,铺上了软软的地毯,时髦又安全。

  但仍有一些东西是相同的。比如下课后三五成群的学生脸上洋溢着的朝气与活力。再如,每年12月31号的欢庆。任曙林说:“每年12月31日的下午到晚上是学生们最快乐的时光,中学里的新春联欢会就是特指岁末这一天的活动。”小陈回忆起学生时代最快乐的瞬间,也想到了每年岁末的联欢会,“一般30号下午就开始放假了,大家就一起布置教室,一起吹气球、画板报,比较淘气的男生还会故意踩爆气球吓唬女生。”

  任曙林回忆:“80年代这里的学生上早自习是伴着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度过的,让很多人羡慕。”到了90年代,中学生一天中大多数时间都用来攻读语数外等科目。“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当时的名言。而到小陈读高中的2008年,171中学已在校内开设了诸如天文课、京剧课、法语课、摄影课、健美操课等各种兴趣选修课。“课业负担虽重,但每周能有那么几节兴趣课作为调剂。”

  另一个有趣的变化是拍照。改革开放之初,照相机还是稀罕物,如果不是任曙林拿着相机走进校园,多数学生要等班级大合影时才能留下自己在校园中的样子。而现在,智能手机可以随时拍照。虽然学生通常不带手机到学校,但赶上联欢或其他有意思的活动,总是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拍照声。

  坐落在北京东城区的171中学,只是众多中学校园的一个缩影。校园送走了一批批老学生,又迎接新的学生到来,见证了时代背景的变换。改革开放40年来,从用粉笔书写的黑板变成多媒体白板,从伴着贝多芬协作曲的早自习,到观星唱戏的选修课,校园生活不断丰富。

标签:学生;中学;教室;改革开放;中学校园 编辑: 吴晓婷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