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签约的16000公斤天花粉将发往高雄港; 3月24日,敲定的11800公斤辛夷、党参等药材整装待发;早在2月,马来西亚一家大型中医医院订购的13吨中药材已从青岛港启程……振东健康产业集团(以下简称“振东”)的国际贸易部办公室里,几份来自海内外订单摆上了案头。
订单背后,是振东在全国布局的149.93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这片相当于14万个标准足球场的土地,不仅承载着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使命,更成为连接乡村振兴与国际市场的金色纽带。
翻开订单详情,数据令人振奋:
3月两笔订单覆盖天花粉、党参、覆盆子等8个品种,总量27800公斤。
98个品种、13345公斤药材,涵盖党参、茯苓、杜仲等经典药材。
运输时效:从山东、江苏港口出发,最快10天抵达高雄港,20天内覆盖东南亚主要港口。
“这些订单看似普通,却藏着三个关键信号。”振东国际部负责人周红军分析,“一是国际市场对道地药材的需求从‘单一品种’转向‘全品类供应’;二是中国台湾省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承重镇,对药材质量近乎‘苛刻’;三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医药的认可度持续提升。”
以马来西亚订单为例,98个品种中既有甘草、川芎等常用药材,也有猪苓、鸡血藤等小众品种。“当地中医医院提出‘缺一味药不开方’,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覆盖千余品种的储备能力。”周红军说。而这一能力的根基,正是振东在全国16个省份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149.93万亩。
在振东,149.93万亩土地不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生动注脚。这片广袤的“绿色版图”,横跨全国16个省份,涵盖了从东北平原到西南山区,从西北戈壁到东南丘陵的多种生态类型,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
最终,这些高品质中药材从振东国际贸易部出发,经山东、江苏港口,最快10天抵达高雄港,20天内覆盖东南亚主要港口。振东的中药材,带着中国药香,走向世界舞台,出口额逐年攀升,成为国际市场上的“香饽饽”。
当台湾高雄港的起重机卸下振东的药材货柜,当马来西亚中医师用振东的党参开出药方,世界看到的不只是商业往来,更是一种文明对话。从149.93万亩土地生长出的,不仅是道地药材,还有中国文化自信的根脉。
正如振东集团董事长李安平所说:“每一株药材都是中国递给世界的名片。”这张名片上,写着科学家的严谨、农民的温度、企业家的担当,更写着一个古老文明对生命健康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