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2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攀)日前,国办发文针对当前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安全隐患、证照不全、超前培训、超标培训等突出问题,提出一系列措施。长期以来,校外培训机构违背了青少年学生的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早就饱受诟病。如今,管理部门一锤定音,校外培训机构该管管了。
然而,管起来并不容易。培训机构数量众多,排查难度大,很容易产生“漏网之鱼”,即使到现场去查,一些培训机构也会打“擦边球”回避。比如,改班型名称,“提高班”改为“敏学班”,“尖端班”改为“创新班”,“两年学完三年”改成“学得更深更广”。有些培训机构假借教育咨询的名义开展课外辅导,有的在上课时关灯、关门造成没开业的假象,甚至要求家长“只进不出”,等到下课才统一带孩子离开。
管起来虽然难,但也不能一刀切,都一关了之。毕竟培训机构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一些操作规范表现良好的培训机构应得到认可,这就需要有关部门擦亮眼睛,讲究工作方法,啃下规范和管理的“硬骨头”,不仅要画好硬杠杠,对培训机构的证件、面积、收费等严格按规定标准执行,也要警惕有些培训机构“变戏法”。
强化监管,仅靠教育部门一家“包打天下”也很难做到。从这个角度讲,有关部门既要各司其职,明确职责,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也要加强合作,协同管理。教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等都要承担起各自责任,主动有所作为,积极出谋划策,这样的管理,才能管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