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蓝震)12月初的杭城,阴雨缠绵。在杭州西湖边北山街84号大院30号楼的“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内,参观者络绎不绝。
2年,36万多人。这是这家刚过完2周岁生日的陈列馆交出的一份答卷。这当中,党员和青少年占了很大比例。
在第五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陈列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小客人——第三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总决赛奖8位金奖、银奖、铜奖获得者,他们还被陈列馆聘请为“宪法宣传小使者”。
一个小倡议
促成这趟意义非凡之旅
一年前,杭州学军小学紫金港校区的刘佳樱同学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学宪法 讲宪法”演讲比赛,这次比赛她荣获了一等奖。
载誉归来,小姑娘对宪法有了全新认识,还让她萌生了一个念头:希望把这些获奖选手邀请到杭州来,来寻访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地,特别是要请他们来“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走一走、看一看。
在去年国家宪法日的座谈会上,小姑娘鼓起勇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没想到,她的这一倡议得到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积极响应,并在多方努力和协调下,最终敲定了这趟意义非凡的寻访计划。
12月5日,在第一个“宪法宣传周”的时刻,“小东道主”刘佳樱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内看到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获奖选手时,她有说不出的喜悦。
“这是我第九次走进陈列馆,和以往都不一样的是,这次过来是圆了我一个梦。”刘佳樱告诉记者,作为宪法宣传志愿者的她,希望将来能和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宪法宣传小使者一起,普及宪法知识,讲好宪法故事。
宣誓的那一刻
来自重庆的小姑娘热泪盈眶
756平方米的“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内,分为序厅、复原陈列和主题陈列三大展区。
来自湖北武汉的盲童万语谦言同学挽着妈妈的手,挤在人群的最前面,生怕错过馆内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在讲解员的精彩讲解下,他了解到了杭州与宪法有着不解之缘。
1953年12月底至1954年3月,毛泽东主席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成员,在杭州历时77个日夜,研究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初稿,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西湖稿”。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正式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平等,是宪法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权利,让我和其他孩子一样,有了受教育的权利……”万语谦言对记者说,这是他第一次来杭州,回去之后他会把杭州寻访之旅的故事告诉其他小伙伴,做好宪法宣讲员。
在馆内的影片播放室里,来自广东的范晶同学盯着屏幕上的一帧帧历史画面,“会议代表1197人,投票1197张,同意票1197张”,当画面上传来周恩来总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的声音时,她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1197’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透过珍贵的历史镜头,看到‘五四宪法’全票通过的画面,那是一份震撼,一份力量,更是一份感动。”范晶说。
当宪法宣传小使者们移步至一公里之外的栖霞岭馆区时,在馆内,他们从中寻找到了答案:什么是宪法、宪法规定了什么、宪法如何实施。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宣誓墙前,在常智研小朋友的领衔下,宪法宣传小使者们体验了庄严的宣誓仪式,留下了掷地有声的誓词。
当念完宣誓人名字的时候,来自山城重庆的高一女孩王玲玲眼含泪光,“那一刻,真的很感动。”
这座西湖边的陈列馆
在新时代下将赋予更多内涵
座谈会上学生们的发言精彩而生动,有的小朋友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形象地比喻为西湖边的“宪法先生”。
孩子们让法学专家、浙江工商大学教授骆梅英非常感慨。“来之前,我很好奇孩子们会是如何理解宪法,如何理解宪法与法治,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术语,但是听了之后,百感交集,他们对宪法的理解,跨越了年龄,跨越了知识,跨越了地区。”骆梅英说。
陈列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年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期间,邀请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总决赛胜出者齐聚杭州,通过寻访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地旧址,组织参观、体验宣誓、与杭州学生座谈互动等活动,聘请他们担任“宪法宣传小使者”,目的在于进一步传承宪法文化、弘扬宪法精神,促成“一个学生参赛,带动一个家庭学法,影响一片区域遵法”,真正让宪法走入日常生活、走入人民群众。
这次带队来杭寻访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地的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巡视员王家勤也深受启发。
他在接受钱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他第三次走进“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每一次走进馆内的感触都不一样,一次比一次感触更深,尤其听了这些全国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的发言,对宪法的理解更加深刻。”
这次杭州之行,也让王家勤萌生了一个想法,“我们目前在北京有一个青少年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基地,和‘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承载的意义有着高度吻合,接下来我们也计划寻求合作,形成合力,争取打造成为全国青少年学生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