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中小学  

杭州超过三成中小学开养小动物

长达50多天的生命教育,给孩子和家长带来了什么

2019-05-31 07:50:00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通讯员 杨希林 记者 梁建伟

这段时间,杭城不少中小学校园内出现了小鸡、小鸭、小鸟、小马等可爱的小动物,成为学生们关注的焦点。

钱报记者随机调查了杭州不同城区的30所中小学,在校内圈养小动物的学校有11所,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这些小动物为什么会出现在校园内?记者发现,这跟学校正在火热开展的生命教育有关。

杭州超过三成中小学开养小动物

长达50多天的生命教育,给孩子和家长带来了什么

这几天,钱报记者走访了不少杭城中小学后发现,占据学校生命教育课堂最普遍的一个方式就是——孵小鸡。随之而来,孵蛋器、受精蛋等必备工具,最近成了网上的热销产品。

而且“孵小鸡”不仅出现在了校园里,还被孩子们带到了家里,于是,家长们纷纷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的“快乐与烦恼”。

小鸡成学校新宠

学生们每天喂食

最近,钱报记者来到杭州春芽实验学校,在4楼的咿芽农场看到了一群小鸡。

科学老师陈前锋告诉记者,这10只小鸡是学校自己孵化出来的,圈养在农场里,每天都会有学生上来喂食、观察,“这是学校开展的一次生命教育活动——学生用21天时间,观察30个受精蛋在孵蛋器中的孵化过程。”

学校专门为这些小鸡建了鸡舍。在鸡舍左侧,一个小小的鸡食盒摆放在旁边,食盒分两层,上层盛了矿泉水,下层装了小米。轻轻揭开鸡舍上的隔热层,就能看到鸡舍内景——快递箱制成的鸡舍底部,盖了一层报纸,底下又垫了一层柔软的棉花。小鸡们都缩在一个角落里,眼睑半阖,准备入睡。

记者注意到,有几只小鸡的翅膀上有几个红色的圆点。陈老师解释,这是学生做的标记,他们给自己的鸡取了名字,比如“柴可夫斯鸡”、“肯德鸡”、“卡哇伊鸡”……搞怪又好笑。

由于农场是露天的,因此农场里的10只小鸡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初夏时雨时晴、昼夜温差大的天气;学校周围的野猫及鹰隼等虎视眈眈的“天敌”。

陈老师正向记者介绍鸡舍的具体情况,有两名五年级学生过来看小鸡。

“小鸡要入睡了,你们不要去打扰。”陈老师急了。

学生立刻摆摆手:“老师,我们不会折腾它们的,就过来换个水,添加鸡食。”

陈老师这才点点头:“小鸡养这么大不容易,雏鸡非常娇弱,不能喝生水,不能吃太硬的食物,不能淋雨或暴晒……所以我们一开始不敢让学生单独喂养。现在小鸡长大了,抵抗力强了很多。”

被带回家的小鸡

很多不幸夭折了

学校微农实验室社团里的学生,基本都有1~2年的农作物种植经验,但养小鸡还是头一回。“养小鸡的初衷,是因为四年级下册科学课本中有提及小鸡孵化过程,我在上这一课时,学生们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有社团学生曾在实验室成功孵化过小鸡,所以我们就大规模搞了一次。”陈老师说。

一开始,陈老师带领学生用孵蛋器孵化小鸡,观察孵化过程。孵化成功后,孩子们一人认领一只小鸡抱回家养。但没过几天,小鸡夭折的消息就接二连三传来。“很多家长从小是在城市长大的,基本没有养鸡经验。有对马虎的父母,看刚生出来的小鸡脏脏的,还用水给小鸡洗了澡,当天晚上小鸡就死了。”

考虑到家长在小区内养鸡不方便,陈老师特地在课上通知:请在家养鸡有困难的学生,将小鸡带来学校,放在农场里,由老师和学生一同管理。

10只小鸡放归农场后,不仅家长松了一口气,学生们也很开心。在观察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一个规律:野外集体养殖的小鸡,比户内圈养长大的鸡要健康、有活力得多。

现在学生们领到了最新的任务,搭一个鸡舍。

在学校的微农实验室里,木屑、纸屑、塑料袋、隔热层……一堆材料四处散落在地面上。教室正中间,几个五年级男孩正合力将一块木板抬到课桌上。另一名男生一手拿着软尺,一手拿着设计草图,跃跃欲试。

“这是我们给学生布置的一项综合实验,也是生命教育里的重要一环:给小鸡搭房子。”科学老师曾温如告诉记者,由于小鸡只需要一间鸡舍,因此社团内成员要先组队设计鸡舍,再和其他组的鸡舍PK,实用性最强的鸡舍才能被留下,供小鸡使用。

曾老师感慨道,短短50多天,学生们从这场生命教育中收获了许多。小鸡破壳而出时,孩子们第一时间守在孵蛋器门口,感受生命的神奇与珍贵;雏鸡夭折时,学生从悲伤中,领悟了生命的脆弱。

标签:小鸡;学生;鸡舍;老师;生命教育 编辑: 张吉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