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一位父亲怒退家长群的消息引起社会关注,不少家长对微博热搜上的一句话产生共鸣:“压垮成年人,只需要一个家长群。”
日常生活中,凡是送娃上学的家长,总有吐不完的“槽点”:学校作业布置过多、每日打卡任务太重、教师要求家长“志愿者”打扫学校卫生……
11月10日,杭州市教育局组织举办了一场家校共育座谈会,召集来自全市各区的家长、教师、学校和专家代表,为探讨积极、健康的家校共育观,进一步厘清家校职责,切实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建言献策。
“作业打卡”“假日小队”“家长群”中找痛点
座谈会上,“家长群”、“作业打卡”是大家聚焦的热点话题。
不少家长表示,在各自的“家长群”内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有老师的群静悄悄,没有老师的很热闹。
“有老师在的家长群用于接收通知、提交作业,而家长私下建的群就会分享一些日常,比较能反映大家的心态。”一位爸爸表示,有家长反映孩子的课业负担重,大多是因为培训班报太多,“周一到周五都有,孩子们像打仗一样赶场,从学校送到培训班。”
这位爸爸指出,“家长群”其实是反映家长心态的一个重要渠道,盲目、焦虑的家长情绪容易激动,会影响班级氛围,而理性的家长则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同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家长群要每天打卡孩子的家庭作业,有时候工作忙,确实顾不过来。”一位妈妈坦言,“作业打卡”这件事要辩证看待,对工作繁忙的家长而言可能会是一种负担,但孩子却积极性很高,认为这是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
“学校能否在打卡的内容、数量和频次上有所调整?或者推行一部分必打卡,一部分选修打卡?”针对如何更好地推进“作业打卡”这一任务,这位妈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此外,“假日小队活动”也成为一些家长的痛点所在。“我们家有两个孩子,没有老人帮忙,对这个活动就很头疼。”另一位二胎爸爸表示,完成假日小队的实践活动需要拍照、做视频,但许多家长并不擅长,如果能够抛弃这些形式主义,或许能够减轻家长的压力。还有一位爸爸提出,一些孩子的假日小队,居然是请外面公司代劳完成的。“一个小队10人,每人出200块上网找人做,完全失去了这个活动意义,还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
技术助力教育 把握“分寸”很重要
针对家长们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学校如何回应?
“要相信现代技术能够助力教育的发展,如今,家长和老师通过手机建里‘家长群’保持沟通,如何高效利用,把握分寸很关键。”一位校长指出,一方面要纯化群的积极作用,比如制定群规、统一功能,厘清运用的边界,另一方面是要简化由老师主导的群,减轻家校双方的负担。
“我在建群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这个群只用于发布重要通知,不需要家长回复,防止消息被覆盖导致家长遗漏,而且一个班只允许有一个群。”一位老师表示,建群的初衷是希望将学校的情况向家长进行直接的传达,“不需要家长夸老师的工作,这不是个夸夸群。”
针对“作业打卡”的相关问题,一位语文老师向家长作出了解释。“以背诵课文为例,一些学生从小背得滚瓜烂熟的古诗词,可能现在才发现个别读音是错的,如果不上传视频打卡,老师就不会发现问题。”该老师指出,如果在教室里一起背诵,很难注意到孩子发音的问题,况且孩子在校时间有限,如果回家背诵打卡,老师就能一对一检查,避免其蒙混过关。
“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实践能力,对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一位校长表示,学校组织建立假日小队,是希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接触大自然、体验社会生活过程中,他们所收获的知识将远超过课堂内。“一些孩子,是因为没有合理安排假期时间,导致没有完成作业,却将原因归咎于假日小队,这是不应该的。”
梳理家校合作“负面清单”
畅通联络渠道是关键
“教育是在高度信任的环境下开展的,家校、亲子之间都需要高度信任。”一位校长表示,相信轻负可以高质,应该是家校所要达成的共识。
当前,学校的一系列减负内容、期待家长配合的要求与家庭有限的教育资源、家长的多元化诉求难以充分匹配,导致家校矛盾日益突出,寻求联络的新办法、探索家校合作的新途径,成为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一大关键。
“家访是一项很好的家校联络方式,让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让家长更加明晰学校的教育理念、孩子的学习状况。”杭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和家长需要换位思考,站在一切为了孩子的出发点,共同探索积极有效的教育方式。
该负责人指出,学校、老师、家长都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来办事。下阶段,教育部门将梳理家校合作中的“负面清单”,守住底线,“例如坚决杜绝让家长批改作业、到学校搞卫生、代劳参与学校活动作为奖励孩子的方式等现象。”
要解决家校沟通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仅凭相关部门出台文件和规定还远远不够,畅通有效的沟通渠道是前提和保障。
“除了家访,我们还要建立良好的沟通载体,借助手机、APP平台积极保持家校沟通,实现家长和老师单线点对点反馈意见。”一位教育专家表示,在家校双方联络的同时,需要优化沟通行为。一方面,老师要清楚“家长群”发布的信息、表述的语言如何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不把教的责任转嫁给家长,另一方面,家长与老师联系也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艺术,不要掺杂负面情绪,平等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