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数智融合——基于AI大模型的中药材柔性自动化分拣系统”团队,正用数字技术为乡村特色产业注入青春动能。
近日,该团队在深入湖山村暑期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赴浙江佐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产教融合调研,探索从“乡村合作社”到“现代化药企”的全链条质量提升路径,以实际行动践行大赛“真题真做、服务乡村”的核心理念。

从一村之困,看见一类之需
2024年暑期,团队在湖山村走访村支书、药农和荣森家庭农场负责人时发现:优质药材常因混级销售而贬值。调研还显示,类似困境在省内多个中药材主产区普遍存在——劳动力短缺、人工分拣主观性强、分级标准不统一,直接导致药农增收难、企业原料品质不稳定。这一“卡脖子”环节,正是“建行裕农通杯”大赛所聚焦的乡村真实需求。
让“老师傅的经验”变成“可复制的数据”
针对这一痛点,团队依托学校资源,创新研发“数智融合——基于AI大模型的中药材柔性自动化分拣系统”。该系统通过高精度视觉识别与深度学习算法,对白芨等浙产道地药材的色泽、纹理、形态等关键性状进行毫微级分析。“我们不做高大上的工业产线,而是做合作社用得起、老人操作得了的小型设备。”项目负责人王璐萍介绍。

产教融合,让技术真正“长”在土地上
在佐力药业调研中,企业高度认可该系统的应用潜力。传统依赖“眼看、手摸、鼻闻”的经验判断,虽蕴含匠心,却难以满足现代中药智能制造对一致性与可追溯性的要求。“AI分拣不是取代老师傅,而是将他们的经验数字化、标准化,让好工艺得以传承和放大。”团队指导教师表示。此次校企交流,不仅验证了技术的产业适配性,也为后续共建“中药材智能分拣标准”“乡村技术员培训基地”等合作奠定基础。

青春力量,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始终将“把论文写在车间里,把成果用在田野上”作为育人导向。该项目正是学校深化“校地结对、产教融合”机制的生动缩影——从湖山村的一块药田出发,回应千万药农的共同期盼。未来,团队将以“挑战杯”系列大赛、第八届“建行裕农通杯”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等为重要纽带,进一步链接多方资源,持续优化设备成本与适用性,让更多乡村合作社“买得起、用得会、有效益”,真正实现“花小钱、办实事、收成效”的乡村科技落地逻辑。
当AI算法遇见千年本草,当青春热血融入乡村振兴,一场关于“守正”与“创新”的对话正在浙江大地悄然展开。而这群机电学子的故事,正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