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和网络的问题普遍存在,“深夜刷屏”更是演变成一种常态,这不仅影响到了青少年正常的学习与生活,更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困扰。从精神专业层面分析成因,这并不能简单的归咎于青少年“自制力差”或“贪玩”等个体因素,更是一个涉及神经发育、心理需求与环境适应的综合性问题,需要从行为与心理的层面探究其成因。
一、深夜刷屏的背后:心理与生理的双重作用结果
1.现实生活中“成就感”不足,“被认可感”缺失
由于在学业、社交或兴趣爱好发展过程中长期缺乏正向反馈,青少年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进而转向虚拟世界寻求价值。而网络世界中游戏升级、社交平台获赞、创作视频被关注等带来即时成就感和被认可体验,恰恰是他们在现实中难以获得的心理补偿。
2.情感表达渠道不畅,寻求网络“安全出口”
现实生活中,部分家庭存在亲子沟通内容单一、质量不高的情况,经常性批评与指责导致儿童不愿表达真实情绪。相比而言,网络环境提供的相对平等、匿名的交流空间,使他们感觉更容易找到倾听者和共鸣者。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上瘾更是对“被理解”的渴望。
3.大脑发育尚未完全,难以抵御被设计的“注意力争夺”
青少年时期,大脑中负责自我控制、计划与决策的前额叶皮层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与此同时,手机应用中的自动播放、即时奖励、无限刷新等设计,会持续刺激多巴胺分泌,形成强烈的行为强化。深夜刷屏,在一定程度上是发育中的大脑难以抵抗高度优化的成瘾设计所致。
4.青少年自我调节能力不足,容易陷入“逃避-焦虑”循环
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弱、面对压力与负面情绪时,容易选择将玩手机作为缓解应对方式,而由于时间感知能力不足,又会因玩的时间太久影响正常学习生活而产生焦虑,进而陷入“越玩越焦虑、越焦虑越玩”的恶性循环,导致并非不愿停止,而是难以自主停止。
二、如何有效引导:三个科学策略
1. 开展共情式对话,建立理解型沟通
改变沟通方式,避免“作业写完了吗?”或“怎么又玩手机”等质问型对话,转而以好奇、开放的态度进行询问,如“这个游戏哪些地方吸引你?”“你最喜欢看哪类视频?”。通过共情式对话,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为后续引导建立信任基础。
2.引导参加线下活动,增加成就感与被认可感
积极引导鼓励青少年参与能带来成就感与归属感的线下活动,如运动、艺术、社会实践等。通过活动帮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建立可持续的兴趣、技能与人际关系,通过现实中的“成就感”与“被认可感”减少对虚拟奖赏的依赖。
3.识别警示信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孩子出现持续失眠、情绪显著低落或易怒、拒绝上学、社交回避等表现,并伴有对手机使用的完全失控,建议尽早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的精神科或心理科进行评估。专业干预不仅能有效处理问题,也能评估是否共患焦虑、抑郁或注意缺陷等情况。
三、家长层面:从行为管理到需求回应
青少年“深夜刷屏”,往往不单纯是一个需要“纠正”的行为问题,更是一个心理需求未被满足的信号。作为家长应当应该更加关注做好需求回应:关注孩子在现实中的成就感、归属感和被认可感是否得到满足;努力营造支持性、有响应的家庭环境,成为孩子可依靠的情感资源;了解青少年大脑发育的特点,积极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唯有从行为控制转向需求理解,从对抗转向有效沟通,才能真正帮助孩子们建立健康成长与科技发展的良好关系,真正走向更平衡、更充实的成长之路。(作者系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汤锦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