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2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湛 郑琳 通讯员 刘苏蒙 孙嘉蔓)在中国的高校,“勤工助学”一直是个比较尴尬的词语。
报酬不高,多数大学生不愿意干;工作内容相对简单,对于那些渴望社会实践锻炼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形同鸡肋;学业繁忙,尤其是时下要求严把高校毕业关、取消清考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大学生投入到学业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多;身份上潜在的歧视,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不少大学生宁愿缩衣节食,也不愿意被打上“贫困生”的标签,从而放弃校内勤工助学机会。
这里,我们采访两种完全不同的勤工助学的态度:堪称“兼职狂”的谢聂冰紫,做过很多工作,除了养活自己还能负担自己的部分学费。而在浙大鸽子屋咖啡店“打工”的两位同学,看重的是“能学到一门有意思的技艺”。
如果是你,会选择哪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