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大学校长都不同程度地被裹挟进一种“成长的烦恼”——大学排行榜。一份份角度各异、形式不同的榜单,让不少高校几多欢喜几多愁。今年全国两会,校长们也对这一“烦恼”一吐为快。
“大学排行榜对校长而言,是一种外部压力,要关注但是不能被绑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认为,目前传播较广的大学排行榜大多注重国际顶级期刊论文、各级各类科研基金、申报国家成果奖和各种人才称号等,这些指标上的表现,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科研水平。
“但是有一种‘论文’并没有被纳入这些大学排行榜,那就是写在中国大地上的‘论文’。”丁烈云表示,扎扎实实做好高校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用知识产出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重要的使命和功能之一。高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未反映在这些排行榜中,但能说这种扎根中国大地的“论文”不重要吗?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过了掰着指头数论文的时代。”曾在浙江大学工作过的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回忆起,1998年浙江大学四校合并初期,年均发表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总数仅有300篇,当时全国年均发表SCI论文数量最多的高校也只是在三位数徘徊。如今,浙江大学年均发表SCI论文数量已经数以千计。“我们的高等教育要建立自信。”沈满洪说。
“各类大学排行榜像是‘盲人摸象’。”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解释说,“摸到象腿上有个很大的瘤,就认为有问题。然而,一个‘瘤’显然不代表整个大象的问题,没有摸出‘瘤’也不代表没问题。”
吕建坦言,对于大学排行榜,要从两面看。评价指标中折射出的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如果确实存在,就要去改正、解决。对于赞誉,也要去看是否真的好。“无论怎样,南京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发展道路是不会因这些而改变的。”吕建说。(刘博智 柴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