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有很多孩子可能爸爸妈妈没了,有的孩子长这么大还没出过凉山,但我希望你们可以好好学习!”在四川大凉山昭觉县希望小学一间闷热拥挤的板房教室里,来自浙江大学的支教老师朱锴治红着眼眶,对讲台下的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心声,“你们读完了小学,还有初中;读完了中学,还有大学。等你们真正读到大学了,就有机会走到我所在的杭州,走到成都,走到北京!能不能做到?”
回答他的,是98个彝族孩子泣不成声的“能!”
“成绩跃升到第一,是我最自豪的”
读大学时,朱锴治就渴望去西部地区进行长期支教。2017年8月,他通过选拔加入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为昭觉县宝洁希望小学二年级三班的一名数学老师。
昭觉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大凉山腹地,距离州府西昌约100公里,彝族占到总人口的97%以上。外界通往昭觉县城只有一条山路。山路冬天结冰,夏天暴雨、泥石流、塌方时有发生。直到2016年修建公路才真正打通了山里山外的屏障。
朱锴治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候正值盛夏,整个板房闷热潮湿,98个孩子密密麻麻地挤在教室里。朱锴治对那天眼前的孩子们记忆犹新:“孩子们衣领袖口有些发黑,有的脸上还挂着鼻涕,眼睛里带着几分胆怯、几分好奇地看着我。”活泼开朗的朱锴治很快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大家听好了,难的来了!现在是哪一位数起变化?告诉我,哪一位?”伴随着丰富的肢体动作和夸张的面部表情,朱锴治的讲课方式充满激情。“当我提高音量时,他们会瞬间明白接下来讲的东西很重要。”朱锴治哑着嗓子说,这一年来,他治咽炎的药没停过。
这一年,二年级三班的数学平均分提高了10分,在昭觉县所有乡中心小学里跃升到第一。
“这么好的衣服,我要拿回去给妹妹穿”
每次结束课堂上的战斗,朱锴治和支教团的其他三名同学周亚星、朱佳伟、肖翔匀便转身又投入扶贫的战斗中。上课之余,他们走遍了大凉山近30个村子,开展“千人圆梦”“暖冬行动”“求是筑巢”“一村一幼”等多个扶贫项目,累计筹集物资近350万元,修缮希望小学1所、便民吊桥1座、图书室2间、校舍3座,引水工程2处。
每个周末、每个假期,朱锴治和他的三位同学都会利用所有课余时间,下乡调研帮扶对象的情况,一遍遍打电话寻求爱心人士的帮助。“当一件件棉衣、一个个书包从我们手里递给孩子们时,当看着他们安稳地走在过河吊桥上、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听课时,一切苦和累都值得。”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周亚星告诉记者。
“还记得在大凉山柳且乡中心小学,四年级的阿呷从我手里接过棉衣后,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阿呷说,这么好的衣服,我要拿回去给妹妹穿,还可以把她的腿包住,就不会冷了。”周亚星回忆说,小阿呷天真的话语至今还印在他的脑海里,他觉得自己做的事情还远远不够。
支教即将结束,朱锴治在办公室整理文件,办公桌上堆满了手工制作的卡片。“老师,我没有爸爸了,你就像爸爸妈妈一样”“您就像一把雨伞,愿自己被雨淋湿,却为别人换取快乐。因为您每天熬夜来换取我们的学费,父母再也不用为我的学费而担忧了”……一张张从废旧挂历、便笺上剪下来的写满歪歪扭扭汉字的卡片,是朱锴治收到过的最宝贵的信。
在离别前的最后一节班会课上,朱锴治给他的98个孩子精心准备了合照、书籍、字典……每样礼物都饱含他想对孩子们说的话。“还有很多话没有来得及说,还有很多有趣的课没有来得及上,我真的觉得很对不起你们!”看着孩子们哭成一片,讲台上的朱锴治一边说,一边忍住眼里的泪水,“但是我一定会回来看你们,你们答应我,我们二年级三班永远是最厉害的班!”
2017年8月31日,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4名成员从学校出发时拍了一张合影。照片里,他们肤色白皙,笑容青涩。这一年,大凉山染黑了他们的皮肤,洗去了曾经的青涩,滋养出沉稳的心性,锤打出坚韧的性格;这一年,因为这群遥远的大山里的孩子,他们的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其实,孩子们也给我上了最美好的一课。今天,我从大凉山毕业了,但这一年,我将记一辈子。”朱锴治说,“就像我们的支教宣言,永远抱有热忱,也永远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