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中)所在的97级少年班寝室“全家福”
徐华(左二)所在的97级少年班寝室部分人员在美国合影
上学时,新书发下来不到一周,徐华就把数学书上的练习题全部做完了。
徐华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打球、打牌、搓麻将,身边小朋友们经历过的童年生活他一样也没落下。唯一不同的是,学什么都比别人快一步。
从小带着“神童”和“天才”光环,走上社会,他们大部分人成为各个行业里的精英。虽然人生不可能复制,不过从他们的人生轨迹里,我们发现了“天才少年”特有的共性。
像普通人一样的“天才”
最大一个共性是喜爱学习
当得知自己毕业于传说中的中科大少年班,女朋友没什么犹豫给出了一个评价:“你很平常啊。”回忆起这一幕,阿里云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充满了甜蜜。当初和太太认识时,一个在德国,一个在美国,是论坛好友,通了无数封邮件,内容加起来能有30万字,一年见过两次面就决定结婚。
“平常”很符合他对自己乃至“少年班”的定位,和外界眼里的“天才”“神童”相去甚远。闵万里遇到过他认为的真正的天才。那是在芝加哥大学读研的时候,班上有位俄罗斯同学,遇到复杂的数学演算,凭直觉就能看出答案,而且八九不离十。
不过,在2011年阅读闵万里论文的评委眼里,他绝对是个天才。那篇关于道路交通流预测的论文,成为全球近五年来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一位评委匿名点评:本文作者将终身以这篇文章为荣。
这种反差是大多数至今活跃在学术界和企业界“少年班”毕业生的共性:一方面认为自己与普通人相比没有特殊之处,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的精英人群,他们延续了求学生涯的优秀,在各自所在行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过普通的“天才”们有一个最大的共性:爱学习。
无论是来自社会的压力,还是本身对学习的兴趣,少年班学生一直是“比别人聪明还比别人努力”的那一群人。去年,中科大发布了一份《2017年度纸质图书借阅报告》,“借阅王”是一位少年班学生,年度借阅册次达514次,平均每天读约1.4本书。
胡晋的爸爸回忆,5岁开始上小学后,每到周末,在别的同龄小孩可能都在外面玩耍或者在家看动画片的时候,胡晋的大部分时间泡在
书店看书、买书。“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还有儿歌三百首这些书目,他刚上小学的时候就全部看完了。”
这种好学一直维持到了现在。如果问他平时最喜欢什么?他的回答依然是学习。
在胡晋的寝室里,存放着好几本素描画本,上面是各种临摹的素描,有静物,有人物肖像,也有想象中的物体。这是胡晋在学习之外排解焦虑和放松的方式。
小学三年级打牌
五六年级打麻将
少年班里也并不全是
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
和大部分“神童”一样,徐华从小就是个喜欢学习的孩子,唯一不同的是,学东西比一般的孩子要快和轻松。徐华记得,小学三年级以前,新课本发下来不到一周时间,数学课本上的所有习题都已经做完了。他甚至觉得小学的5年有一些浪费。
不过徐华又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曾说,“我最喜欢85分-90分,中不溜秋的孩子。”如果你要花很多的努力去达到95-98分,还不如早点去玩。徐华就是那个一边把时间花在玩上,一边又稳稳拿到98分的人。
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徐华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和小伙伴琢磨各种玩法。小学时特别喜欢打乒乓球,二三年级开始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打牌,五六年级开始打麻将,一般小朋友玩过的把戏一样都没有落过。
在玩这件事上,徐华的聪明也
展露无遗。比如打牌和打麻将,只要看过大人打一两局就会了。现在回想起来,从小到大,不管是打牌还是麻将,几乎很少会输。“其实里面除了运气成分,就是概率问题。”徐华说。
在合肥上少年班,班里45个同学,很多同学把除了吃饭和睡觉,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学习上。不过“吃货”徐华在课余时间不安分地逛遍了合肥的角角落落,特别是小龙虾的季节,几乎把合肥街头巷尾的小龙虾吃了个遍。即使这样,徐华也顺利地完成了学业,他觉得自己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不过在少年班,也有因为玩过火而影响了人生轨迹的。
对于10多岁的孩子来说,游戏是成长路上的绊脚石,更别说少年班这群“高智商”的少年。徐华记得,少年班打游戏的人很多,对“高智商”的这群孩子们来说,打败对手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从一开始的FIFA足球到星际争霸,打得特别好的同学打游戏打到了合肥第一。“成绩不好的一般有三个因素,一个是不喜欢学习,第二个是谈恋爱不好好学习,第三个就是喜欢打游戏。”
闵万里的同学中也有一个游戏高手,是学校边上街机厅的常客,老板经常要通过他留住其他客人。然而,因为玩游戏过头影响到学业,他最终被中科大劝退。
平静看待所谓的
“天才”和“神童”
坚持自己的孩子
不上任何兴趣班
小时候,徐华没有上过学前班,父母也没有刻意去教自己一些知识。当时父亲工作特别忙,经常只有周末才回家。母亲是医务工作者,也经常需要加班,所以爸爸不在家的时候,徐华就跟着妈妈在医院里值夜班,经常就睡在医院的病床上。
在未来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徐华也没有早教的规划。徐华说,小时候家里条件受限制,喜欢弹钢琴但家里没这个条件。喜欢看书,几乎把所有能看的书都看了,但还是觉得看得太少。
所以对于将要出生的孩子主要有三个想法:他(她)想学的东西会尽量满足;他(她)想看的书完全满足,并鼓励看更多的书;此外,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到各个地方看不同的世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在经历学术成功和商业成功后,闵万里眼下最想要实现的是让孩子能够自由成长,在国内,这比学术和商业的成功更难达到。这位靠着精英教育奠定人生基础的爸爸并不愿意让孩子再去重复自己的道路,他坚持让孩子从小不上任何兴趣班,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对于少年班,闵万里始终觉得,那是当时社会特定的产物,开始出来时大家觉得新鲜会存在不理性的情况,现在大部分人都意识到人才培养是一段长跑,所以会更平静地看待所谓的“天才”和“神童”。
另外,与40年前相比,国内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的分布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即使上不了少年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获得更好的教育。
“少年班教育的一个核心就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在当时国内的教育体制下很难实现,所以出现了少年班。”出国后闵万里发现,这种理念和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十分相近,像是美国高校研究生阶段就很鼓励学生凭兴趣选择专业,上了一段时间觉得不适合可以转专业。
而在胡晋爸爸看来,和上各种兴趣班相比,在小学三年级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小学三年级之前是建立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有时候他在写字、算数时马虎,我会让他把错的题目抄写10遍或者100遍。”胡晋爸爸说,养成了好习惯,初中以及后来上高中后,就很少需要在学业方面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