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高校  

从浙江到新疆,一万里路,记录了湖师院教师十年的坚守

2018-08-28 10:56:51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吴俏婧 通讯员 曾梦淳

  浙江在线杭州8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俏婧 通讯员 曾梦淳)人们总说,不到新疆,不知祖国的辽阔;不到新疆,不懂西北的壮美。从世界丝绸之源湖州出发,一路向西,小桥流水的雅致景观,渐渐变成了荒原戈壁的苍茫壮阔。一架飞机,始发杭州,终点新疆阿克苏。7个多小时,是这段援疆之行的开端。今天是湖州师范学院新一批援疆老师何阅雄和赵聪出发的日子,她们告别亲友背起行囊,赴新疆阿克苏支教。

  2010年以来,史无前例的全国对口援疆浪潮滚滚而来,内地人民以各种方式回馈着西域大地。湖州师范学院教师积极投入其中。自2010年至今,湖师院先后派出了12位优秀教师支援新疆,深入阿克苏地区的师资培训学校、中小学校、新建大学等等,前赴后继接力援疆,十年来,他们为阿克苏的教育事业播撒着辛勤的汗水和爱的种子。

  从江南到西域,

  他们走到长河落日又碧草连天

  新疆,祖国的大西北,有着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景。

  蓝色的赛里木湖,是“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清澈纯粹;荒凉无边的戈壁滩,彰显着胡杨林生命力的顽强;雪山与绿草相接的那拉提,是游牧民族袅袅炊烟的闲适安逸;神秘的天山大峡谷,用斑斓的色彩描绘着神奇的雅丹地貌。自然风光美得让人心醉,但援疆老师们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却是非常辛苦的。

  湖师院文学院陈罡老师说:“那里春天常有沙尘,又不适应冬天室内外的温差大,所以到新疆的第一个冬天,很多老师患了感冒。” 但他不后悔援疆的选择,“教育援疆带给我许多不一样的体验和经历。”

  

湖师院1.png

陈罡在授课

  书上的西域大地让人向往不已,真实的新疆更是令人心醉,雪山、沙漠、绿洲、牧场、果园,以及丝绸之路重地的人文景观,等等,它们在援疆人的文化心理上迅速互通起来。这是那片土地独有的魅力。干旱缺水的贫瘠土地、沙尘肆虐的恶劣气候,如果把它看成困难,便会阻碍自己前进的步伐;如果把它看成特色,则能打开另一片天地,就如沙化的土地上能产出最甜的瓜果、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能造就出异域风情。这些,都考验着援疆老师的智慧与担当。该校许丹成老师在走访乡村家庭时,深切感受到新疆人民传统待客礼仪之魅力,和渗透于其中的现代文明因子。

  村民一身民族盛装,在客厅靠墙围坐。客厅铺满了花色鲜艳的地毯,放着琳琅满目的零食。待宾主坐定后,便有人过来倒茶,聊至高兴时便开始哼歌、弹琴、起舞。“不同民族的我们边吃边谈论,完全忘记了寒冷。到底是什么使彼此的心靠得如此近?我想是语言,是文化……”

  该校外国语学院刘雅峰老师是十二个人里支教时间最长的,她要在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阿克苏分校呆三年。刚到阿克苏,干燥的气候,一周12节新课的任务,压得刘雅峰喘不过气来。但她很快调整过来,如今,一学期过去,她不仅适应了全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还担任一名年轻老师的结对导师,为他辅导教学科研,指导他考博。

  他们开始喜欢这样——在生活与文化深深的肌理里感受、思考和工作。

  他们说,在大西北渐渐适应了晚上9点还高挂空中的骄阳,渐渐习惯了吃饭睡觉都推迟2个小时的作息,也渐渐爱上了这片土地的包容、淳朴和善良。

  从小爱到大爱,

  他们鼓足勇气选择了这条路

  等到初进疆的激情淡去,种种不适应接踵而至,又逢儿子生病住院,张蓓蓓(校教师教育学院教师,2017.2—2018.7援疆)说曾经熬得特别艰难。可是有些路,需要勇气去选择,才能够看到独特的风景,感受到隐藏的魅力,经历到不一样的人生。

 

湖师院2.png

 张蓓蓓(左)刘雅峰(中)吴志霞(右)在援疆林合影

  说不清,为什么会选择踏上援疆的道路。

  今天启程的何阅雄老师说,她憧憬着见到热情的新疆人民、美丽的西北风景,她迫切地想将浙江、湖师院的教育理念带到更远的地方,促进他们的教育发展,她说他们肩上挑着民族融合的光荣使命。

  赵聪老师说,对口援建新疆是神圣的工作任务、崇高的政治责任。可最难的是舍不得年迈的父母和三岁的女儿,因为姐姐正在援助巴基斯坦。亲人,是万里之外最大的牵挂。

  “一人援疆,全家援疆。”施伟伟老师在去新疆之前并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东奔西走、漂洋过海本是宿命,自认为不过出了一趟两年的公差,或换了个地方教汉语而已。但在中国西部的两年里,她体会到了这句话沉甸甸的分量,明白了家庭的深刻意义,懂得了家人的真正内涵。

  

湖师院3.png

施伟伟(右)与学生

  “我家情况比较特殊:先生在北京攻读博士学位,我在新疆支教,家中稚子年幼,全权托付给父母照料,三城记是我们家生活的真实写照。中途回家探亲时归心似箭,结果飞机晚点,到家时宝宝早已熟睡。我听着她均匀而香甜的呼吸声,忍不住轻轻摸了摸她的小脸颊,宝宝迷迷糊糊中竟然马上唤了一声‘妈妈’。就在那一瞬间,眼泪掉下来。”

  父母老迈,稚子年幼,先生远游,援疆路上,我们总是不断问自己:进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四为”是我们坚定的誓言:为国家分忧,为新疆奉献,为浙江争光,为人生添彩。

  从不解到热爱,

  新疆学生们的汉语讲得越来越好了

  吴志霞老师做梦都没想过,一名护理教师竟也有机会来到阿克苏支教,认识了一群花样般的维吾尔族姑娘。

  

湖师院4.png

吴志霞在授课

  在她教的民族班里,47名女生中就有19个名字中有古丽。阿孜古丽,是希望之花;阿依古丽,是月亮之花;热娜古丽,是艳丽的花……“她们的口音时不时就提醒着我,我的学生是古丽。学生一发言,我就得‘洗耳恭听’。”

  为了让更多学生听懂正确的汉语发音,吴志霞在讲课时常放慢节拍,减缓语速,用多种阐述解释他们不懂的词汇;课余时间她也常分享《咏鹅》、《游子吟》等经典诗句,带领古丽学生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

  为了让维吾尔族中小学教师喜欢上汉语和汉文化,宣玉梅老师认真学习了许多关于新疆历史文化的书籍,用汉语讲述维吾尔“木卡姆”的故事,讲维吾尔族名人阿曼尼莎汗、玉素甫和马赫穆德,讲他们传承了几千年的从游牧到农耕的生产生活......

  汉族老师如此主动学习维吾尔历史文化,学生们深受感动,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学习汉文化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于是,在宣老师开设的文化小课堂里,学生们知道了尧舜禹,知道了孔子以外的诸子百家,喜欢上了李白的诗苏轼的词,争相扮演红楼梦里的人物……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热爱家乡和民族文化、努力学习汉语的特点,苏向红老师开展了特色教学活动,特设“演讲”环节,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地用汉语表达他们感兴趣的事,展示个人风采。她还与校学生会学生一起到依干其乡哈尼喀村国语幼儿园慰问,又参加“浙江援疆二十周年暨浙阿文化交流文艺晚会”,参演诗朗诵《同心捧月照天山》,担任女声领诵。

  为了展现汉语的魅力,师院所有的援疆教师都使尽了浑身的力气!

  黄乐老师教过一位学员,年龄比较大,汉语不太好,但非常努力,他说因为家里种了很多枣子,但卖给本地人赚不了钱。他想学好汉语,把枣子卖到全国各地,让家里富起来。“其实语言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交际,有了交际需要,他就会很努力地学,去取得进步。”

  在这么多年的汉语学习后,学生的变化是巨大的。许多学生通过了汉语等考试,从前不敢说、不会说汉语的他们,却能在离别时用汉语向老师们深情道别。艾海提·艾尼在送别晚会上说:“老师,感谢你们从远方而来,放弃原来的一切来这里教我们汉语。我们的汉语进步很大,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为什么要学习汉语,我会把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告诉我的学生,还有我的孩子!”

  从带来到带走,

  他们最后一天的援疆日子怎么过

  援疆,是一个带来和带走的过程。带来的是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对口支援新疆”计划;是援疆人的初心,发扬敬业奉献精神,用科学知识屯垦戍边;是作为老师的初心,身体立行传承湖师院“明体达用”的校训精神。带走的是对这片热土的每一份美好记忆,是边疆人民的淳朴善良、乐观豁达,是兵团几代人屯垦戍边的坚韧坚守,是各族教师的敬业爱岗,是学生的活泼可爱......援疆短短一二载,有太多的不舍和难忘。

  盛礼萍老师说,那些纯真的孩子打心眼里喜欢我们这些老师,如今逢年过节都会给我们发短信,送来万里外的祝福。世上的爱形状各异,其中一种有如绽放在西域的杏花,飞越五千公里的广袤国土,也将跨越时空,在师院援疆人的余生里馥郁芬芳。“离开新疆前最后一天,我骑车去了每个我曾经去过的地方:巴扎、王三街、拉面馆、胡杨公园、博物馆、姑墨古城遗址.......与它们一一告别。”

  返浙的前一晚,宣玉梅老师在阿克苏教育学院里徘徊许久,与远处的天山、夕阳下的校园挥手告别,来时充满新奇,走时万般不舍,站在上了两年课的教学楼前忍不住泪如雨下,那一刻才真正理解艾青的深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到浙江以后,湖师院的援疆教师们都对新疆念念不忘,大家都把新疆看成第二故乡,发自内心的期盼新疆越来越美好。每年在新一批援疆老师出发之前,都会有一个小型的座谈会,援疆教师们自发聚在一起,商谈能继续为新疆做什么。

  今年本已退休的苏向红,因为最近一位青年教师即将出发援疆,原本排好的课缺少师资,便重新接受了新学期的教学任务,她说:“这也算是我换一种方式继续援疆了。”

  已返浙三年的黄乐老师,也会常联系她在新疆时带过的学生,还有她结对的两名徒弟,阿克苏教育学院青年教师——刘华和张莉。询问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近况,指导他们科研教学、个人考研。

  平时忙于工作的宣玉梅老师暑假才得了空闲,把在新疆写的支教日记、游记、以及有关新疆历史文化的文章整理了一遍,一共十多万字,打算结集出书。

  “援疆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朝圣,希望我的书能让更多的人消除对新疆的误解,到新疆走一走看一看,我们有义务做好新疆的宣传员”。




 

标签:新疆;老师;阿克苏;学生;吴志霞;汉语;支教;新疆阿克苏;行囊;历史文化 编辑: 朱戈倩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