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8月1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俏婧)“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每到暑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加入社会实践来充实自己的假期。
从城镇到乡村、从学校到社会……大学生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检验校园生活知识的积累,零距离地接触热情、真实的社会。他们拿出心灵的相机,调好实践的焦距,为自己的人生记录下珍贵的瞬间。然而,热闹的社会实践背后,大学生又收获了什么?是一次旅行?是一项任务?还是一次抵达,一次对社会深刻的观察与思考?学生倾向什么样的社会实践?如何评判社会实践的效果?这个假期,记者走进火热的社会实践队伍,一探究竟。
记者了解到,今年全省高校大学生千余支实践队活跃在乡村、社区、文化古迹等众多场所。实践活动按内容分为几类:有寻访红色印记,走进革命老区弘扬红船精神;有进农村、社区等基层单位展开志愿服务;有发挥专业特长,助力乡村振兴;有探寻非遗传承之路;还有为山区儿童展开支教等……记者发现,其中寻访调查类实践占了一半,支教实践占两成,技术类实践占了两成,另外还有些文化采风类实践、职场体验等。
寻访红色印记
弘扬红船精神
今年暑假,来自浙江工商大学的包健斌和他团队的小伙伴一起赴金华台湾义勇队纪念馆,回顾红色历程,瞻仰革命先烈,学习革命精神。刚从金华回来的他回忆起实践经历很是激动。他说,在现场,仿佛置身当年的抗日现场,感受到那激情澎湃的岁月,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红船精神的重要意义。包健斌告诉记者,通过这次实践寻访,小分队全体同学近距离地感受到了红船精神,感受到了抗日时期两岸人民共赴国难、同仇敌忾、团结御侮的宝贵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把红船精神和学习生活紧密相连,牢记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坚持理想,不畏艰难,争做时代新人。
就在上个月底,浙江工业大学“启航”暑期实践队来到衢州市柯城区进行社会实践。队员们向社区居民详细讲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系列活动中社区改造的内容。在荷西苑社区的第二单位网格里,“启航”实践队队员挨家挨户地敲门告知,在街头巷尾与居民交流沟通,帮忙清理僵尸车,清理陈年杂物并规整车棚车辆的停放。 “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社区工作的艰辛。巡视居民楼时,社区工作人员当看到楼道下已积灰的杂物,便会不由自主地伸手清理杂物,即使在居民不理解的情况下,工作人员也会反复地解释,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红船精神中‘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种兢兢业业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值得我们去学习并践行。”这是队员们实践下来最大的收获。
发挥专业特长
助力乡村振兴
这个暑假,一群来自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95后”大学生活跃在宁波海曙、宁海、慈溪、余姚等地,投身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社会实践。
在宁海县黄坛镇盈坑村,学生们教老人学习使用手机微信,对孩子开展安全教育,还指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水源地保护知识……“我们‘村镇振兴’小分队就是想亲身体验农村生活,为农村农业农民做点实事。”队长陈敖说。
浙江工商职院大二学生钱威告诉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首先要真正走进乡村、了解乡村,未来才能有所作为。“古村之行上了生动的一堂课,在品味历史遗韵之时,全面了解了鄞江镇的明日之业。”
烈日下,队员们行走在田间地头、河道水渠、街道民舍,设计研发特色农业电商项目,为村庄治理建言献策,寻访民间艺人传习传统技艺……
在黄坛镇盈坑村陈敖和同学们发现,这个大山深处的偏僻山村,除了香榧、茶叶、竹笋、红豆等高山农产品,其实还有“藏宝”无数。村里的特产——野生黄精更是食用爽口、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这么多好东西!不借助电商平台营销真是可惜了。”说干就干,队员们利用所学工业设计专业的优势,进行特色农业电商的小项目设计与研发,联合村经济合作社在淘宝上开设了一家盈坑线上农产馆。“虽然现在网页还在进一步优化,网上平台后期运营和农产物流等问题还待进一步解决,但同学们这种服务农村、创新创业的热情是值得肯定的。”团队指导老师、浙江工商职院明智学院党总支书记陈军强说。
不仅如此,“村镇振兴”小分队还对宁波市自去年开始全面推广的“村民说事”制度具体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村民说事”制度发源于宁波象山,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为核心理念,以“说、商、办、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治理制度体系,同学们之前主要通过听老师讲授和查阅资料的方式有所知晓,这次通过实地走访,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我们针对该制度深化推广提出的5条可行性建议得到了村党支部书记的点赞呢!”
与此同时,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8名师生也在假期走进了安吉县龙王村,用画笔为光秃秃的蓄水池披上了“美丽衣裳”。作为此次实践活动的负责人,中国美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龙翔说,所谓美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还要培养他们对社会的担当和责任。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展现美院人的风采,为美丽乡村增色添彩。
探寻非遗传承
感受匠心巨制
就在前几天,一支由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6名学生组成的“调研硖石灯彩文化,传承传播工匠精神”实践服务团在嘉兴海宁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践调研活动,探寻硖石灯彩传承之路。
作为浙江省著名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硖石灯彩为海宁的三大文化之一,以针刺工艺著称,在灯彩界富有盛名。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赵昶老师带领6名同学进行深度的硖石灯彩调文化研,通过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馆,走访硖石灯彩专业生产公司,拜访灯彩手工艺人,让学生感受物华天工,领略匠心巨制,发扬灯彩文化。
在海宁博物馆的灯彩馆里,实践团成员们欣赏到了耗时600多个工作日手工制成的文辉阁灯彩,并了解了各种形式大小的灯彩,有礼品用的壶瓶灯,以红楼梦为故事背景的珠帘伞灯,还有观赏用途的鲤鱼跃龙门等。
“硖石灯彩在制作工艺上比其他灯彩要精细很多,观赏性也更强。点灯之后,硖石灯彩更加美不胜收,归功于匠人在细节上的用心!”队员梅一凡说。
带队老师赵昶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就是匠人手工艺的传承,而获得手工艺人的第一手口述资料,又是深度调研的根本,因此,实践团最重要的行程就是探访硖石灯彩的几位传承人。
团队成员郭徐青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靠的都是此般坚守初心的手工艺人,是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是他们孜孜不倦的教诲传播,是他们日日不知疲的匠心制作,硖石灯彩得以扬名。这样艰苦坚守的精神,值得当代大学生赞扬学习。这次的参观看似是以手工艺品为主体,但我们从中汲取到的非遗精神更是让人难以忘记的。”
暑期,中国计量大学实践队也寻访了桐庐制秤匠人 ——申屠永新。 队员们表示,通过此次寻访,被申屠先生的工匠精神所打动。“申屠先生告诉我们,做秤首先要做人,秤象征着公平公正,做任何一件事情,心中有杆秤才不会失衡。做人也要心中有一杆秤,有一个支点,有一个标准,有担当,这样才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同时,拥有很好的心态才能做好每件事情。”
提前感受职场
收获宝贵经验
当然,暑期社会实践并不只是到外地进行寻访调研和志愿服务,企业实习也是其中的一类。来自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专业的小杨今年暑假并没有回老家,而是留在杭州的一家媒体实习。 “实习是学以致用,并将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克服再予以进步,实习中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相互学习,相互进步。”这是小杨实习了一个月的体会。 小杨告诉记者,每天早上她们6名实习生5:30就要起床,洗漱吃饭赶地铁,将近两个小时的地铁路程,外加4公里的步行路程。 “每天赶路虽然很累,但是通过实习学到的东西远比受累多。”实习时,小杨不仅要做编辑的工作,还要出选题采访,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往往在实践中得到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收获颇丰。
作为暑期“必修课”
大学生如何找准定位?
“社会对个人能力的要求绝不只是书本知识。”这是参加社会实践后大学生们的共同感受。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数大学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发生了一些变化。从没去过农村的城市大学生,现在走进了革命老区,感受真正的红色文化;此前在与人沟通、社会经验的积累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实践之后,都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改观。
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沈国华告诉记者,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覆盖面越来越广,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形式更加多样。暑期实践的成果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上,在基层群众中也有很好的反映。“曾经,我去山区的一个村调研,村里的宣传栏里挂满了我们大学生暑期支教的照片,村支书指着照片纷纷赞扬这些大学生!”
沈国华说,大学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最终要落实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在课堂里读“有字”之书,还要走向社会读“无字”之书。开展暑期实践的初衷就是要让呆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接触社会,走向社会,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找到差距,明确目标,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据了解,许多高校对学生在假期里的社会实践都有具体要求,有些学校还将实践活动和学分挂上钩,因此社会实践已成了大学生在暑假的“必修课”。 浙江工业大学团委副书记金诗南告诉记者,像浙工大就把学生的社会实践纳入了思政课的一个必修环节,只有参加了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金诗南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范围划得很宽,既可以是组队进行包括社会调查、专题调研等“项目化”的社会实践,也可以是志愿服务、打工等“体验式”的社会实践,还可以是企业走访实习、研学旅行等“学习型”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本身来说,选择实践活动要与自身的专业特长结合起来,不要盲目选择活动项目。她也建议学生们的社会实践要更“扎实”些。学校也在尽力帮助大学生做一些引导。
浙江工商职院校长姚奇富认为,社会实践不单纯是一项活动,而是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把社会实践更多地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打造“行走的课堂”,也强化了学校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