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点半,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教学楼的一间教室里,一堂通识课刚刚开始。
这堂名为“吉萨金字塔:技术、考古与历史”(“The Pyramids of Giza:Technology,Archaeology,History”)的课程,有地球两端的浙江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学生通过在线网络同步上课。
这门VR埃及考古课,聚焦距今4500年前建成的吉萨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墓葬等文物,并通过古埃及历史、艺术和考古的角度进行理解。教学形式包括讲座、学生演讲和虚拟考察,学生还将有机会为吉萨金字塔项目的3D建模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课程的中方负责教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李志荣副教授介绍,课程中师生们将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前往”考古发掘现场。
到时候,学生们可通过头戴式VR交互设备,进入一个奇妙的课堂场景——中美学生共同穿越时空,相遇在尼罗河畔,沉浸在哈佛数字化重建的二十世纪初吉萨金字塔及其周围真实感的考古环境中。据介绍,地球两端的学生同时进入一个虚拟课堂,听哈佛教授讲埃及考古的研究成果,这样的教学模式创新对哈佛来说也是第一次。
目前选修这门哈佛大学引进课程的学生有20人,涵盖本硕博,除了考古学、文博等专业外,还有来自建筑学、计算机、管理学、旅游学、地质工程、遥感与地理信息等专业。李志荣介绍,为更好参与课程,选课要求选修者英语水平达到雅思6分或相同水平,同时希望学生能够广泛分布在浙大各专业。
“埃及考古课程,没有深厚的古埃及田野资料积累和长期深入研究是开不起来的。目前国内高校尚未开设,浙大引进哈佛课程,可促进浙大推行的全文明素质教育。”李志荣说。据了解,浙大也正在建设自己的VR课程。作为两校课程积极合作的牵线人,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刁常宇表示,哈佛课程的引入,既是将浙大原文物数字化课程的视野从中国考古扩展到世界考古,又将为浙大创立自己的VR课程积累经验。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曹锦炎介绍,近年来研究院的文物数字化团队在壁画、石窟寺和考古大遗址、大型木构建筑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文物数字化资源,为浙大建设自己的VR课程储备了充足的3D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