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高校  

40年前,浙江丝绸工学院印染专业迎来恢复高考后第一批32名学子 他们中走出了全国人大代表、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丝绸行业规范的编纂者……

缤纷40年,写就傲人答卷

2018-10-27 08:39:23 来源: 浙江在线 王丽 郑琳 魏莉莉

  40年后,同学们把当年的照片再放回到原来的座位上。

  知青们给玉米地除草回来(右二袁近)

  黄山军参加金工实习

  1979年学校大门口的合影

  “印染77”的同学们唱起当年的歌曲

  浙江在线10月27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王丽 郑琳 通讯员 魏莉莉)1978年,也就是恢复高考第二年,浙江丝绸工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前身)迎来了32位青年,他们来自四面八方,进入了一个叫“印染77”的班级。

  40年后的今天,一场名叫“缤纷岁月:浙江丝绸工学院印染77班(1978.3-1982.2)”的展览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黑白照片里,讲述了40年前那一张张肆意青春面孔的故事。

  •从铁路、田间、工厂汇聚到校园

  展览的一角,我们看到了按当年寝室模样打造的上下铺。桌子上那个吃饭的搪瓷碗还是同学悉心保留的40年前的真“古董”。

  四十年前,千军万马挤在通往高等学府的路上,只有1%成为了幸运儿。浙江丝绸工学院印染77班32名学生就属于这些幸运儿。

  “你肯定想不到吧,我们班同学的年龄差可是高达15岁呢。”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也是当年印染77班的最小师弟赵丰笑着说。

  当年30岁的方明,踏入大学校门前远在青藏高原。展出的照片里的她正在青海湖边的海晏县克土,一个离原子城不远的地方修铁路。

  22岁的袁近,入学前在临安太阳公社王家大队插队。

  班里的老大哥,已31岁的戴国福,入学前在温州永嘉岩坦中学教书。

  而赵丰入学时刚满16岁。那时已经到海宁辛江公社陆泽大队张家石桥报到了。“看到老大哥戴国福的时候,我都有点懵了,以为他是送人来上学的,没想到竟是同学啊。”赵丰说。

  •学习、写诗、绘画、远游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丝绸工学院是以工程为主的学校,印染专业也是一个技术性的专业。四年里,印染77班的同学们不仅在教室里学习技术基础理论课,还在实验室、工厂学习实践。

  而繁忙学习之外的业余时间,那时的他们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肆意挥洒着青春。同学们有空了就会到西湖边玩,爬山、泛舟、骑行。

  那个时代,不缺的是文学青年,不缺的是诗人,“印染77”也不例外。无论是《浙丝青年》还是《浙江丝院》,都有班里文学青年们的手笔。班里的三位同学还参与创建了当年学校唯一的文学社团“白云诗社”。

  •成为改革开放的中流砥柱

  1981年底,随着新年的来临,“印染77”也进入了毕业季。“当年学校领导发出了服从毕业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动员令。”当年的团支部书记黄山军说,全班每个同学都写了服从分配的决心书,立志让祖国挑选。

  仔细翻阅,当年印染77班32位同学里,走出了全国人大代表,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丝绸行业规范的编纂者,染整行业的领军人物,政府机关公务员,旅居美国、日本、新加坡的赤子……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荣誉,中国丝绸协会丝绸终身成就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进步二等奖、国家级新产品奖……

  “与历史的长河相比较,我们的一生只是一瞬间,而大学四年的时间更是一瞬间。但对于我们而言,这四年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黄金四年,是学习积累最为重要的四年,工作生活最为灿烂的四年,也是我们踏上征途前的关键四年。”黄山军特别感叹,那时候,国家10年没有正规的大学毕业生,“对于我们,国家是寄予了厚望的,我们也深感肩头的重担。”黄山军说,希望这36年交出的答卷能不负祖国的期望。

标签:高考 编辑: 蒋立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