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对于20岁的静静(化名)而言,是命运多舛的一年。高考前夕,一向健康的她突然查出了白血病。带病高考好不容易被录取,上学时又遇到了麻烦。她称,因为患病,自己被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要求退学,而她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将求学梦继续下去。记者就此事联系该校了解情况,学校一位相关负责人称,退学有相关规定,但考虑到具体情况,他们愿意给女孩上学的机会。(据《三秦都市报》)
在包分配的计划办学时代,出于对学生是否有足够能力完成学业的考虑,以及部分就业行业对身体特质的要求,对学生的身体做出硬性规定,确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患有严重血液疾病者,学校可以不予录取。正是按照这份文件,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一度要求静静退学。
然而,随着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推进,大学早已不再包毕业分配,在市场机制就业、自主择业中依然固守原先的规定,未免显得僵化落后。更何况,大学一贯被视为“精神高地”,应当是最讲究人文关怀的地方。因此,退学虽然“符合规定”,却有悖人情,引发了舆论的强烈谴责。
事实上,现在的高校,大多非常注重对特殊学生的关爱。去年清华大学对残疾学生魏祥的关爱,“人生实苦,有爱不孤”成为流传甚广的佳话。今年暑假,浙江省丽水市高考第一名郑烨被查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领导获悉此事后,特地去医院看望,并表示学院会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本人意愿,为他量身定做课程计划,全力帮助他完成学业。
相比之下,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要求静静退学,无疑显得极为不近人情,该有的大学精神去哪儿了?
面对舆情,学校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愿意给女孩上学的机会。面对这种“从善如流”的改变,当然应该予以肯定,但更有必要以个案为基础,进一步追问——抱着推卸责任心态的大学管理者,仅此一例吗?会不会出现下一个遭遇退学危机的静静?是不是每一次都需要媒体曝光,才能使事情获得转圜余地?
不合时宜的《意见》当然应该与时俱进进行合理修改,高校管理者更应该切实转变观念。或许有人认为,对于特殊学生过于强调人文关怀,一旦他们不能完成学业或者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那将会前功尽弃。这样的担忧虽然不无道理,但其思维却显得过于狭隘。
简而言之,只要高校做到信息公开,对特殊学生的求学、就业等提出警示,如果他(她)明知有无法完成学业以及顺利就业的风险,而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等考量依旧愿意选择,那就应该尊重其选择,毕竟平等地接受教育是天赋人权。进而言之,上大学不仅仅是就业的功利考量,还有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非功利价值。更何况,在市场化就业时代,学生的就业并不一定局限于专业对口,完全可以灵活就业。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选择,并尽力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才是大学应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