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1月4日讯(通讯员 林晓莹 浙江在线记者 吴俏婧)就业大数据是人才培养的有效支撑,目前,在物产中大集团有400多名的就职人员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同样,该校的毕业生在宁波银行的员工比例超过了10%,在浙杭律师事务所的员工比例也超过了10%,浙江兴合集团接近20%……
浙商大招生就业处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浙江工商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均在96%以上,进入财税、金融、经贸、法律行业就业的比例达80%以上。
“我的父亲毕业于杭州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系,我的妹妹现就读于浙江工商大学法学硕士,我是浙江工商大学2005届统计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系的毕业生,一路走来很踏实。”台上,黄腾真切地说着,“在过去一年,券商都卖不动产品时,我们的公募基金销量55亿,比前年还翻了一翻。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从一个一线员工做到管理岗位,很有幸福感和成就感,我就像是一个估值很低,但成长性较高的投资标的,正在实现价值回归。”
讲完,会场里响起了经久的掌声。
黄腾来自中信证券浙江分公司个人客户部,得知母校团队来自己单位调研,本来只是前来向老师们的培育致谢,没想到想说的话特别多,他近些年的工作成绩也得到现场老师的肯定。
日前,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金一斌带着学校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走进物产中大集团、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等多家用人单位调研,除了与集团公司负责人、人力资源主管面对面交流,了解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征求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与建议外,同时探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
近年来,浙商大的“大商科”特色人才培养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学校确立了“经管为主、工商融合、多科交叉、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文情怀、专业素养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大商科’人才”为目标,秉承“诚毅勤朴”的校训,汲取浙商精神,以“学生中心、教师发展、课堂开放”教学文化为引领,通过“经、管、法、文、理、工、史、哲、艺”等跨学科交叉,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及“一体多元”课堂协同等多种手段的“大商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在调研过程中,这是学校最为关心的。
在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调研时,高级副总裁傅柏军说,“企业招人,招的是对企业有用的人,在全球化时代,基础性的工作外包后,对公司而言,需要高层次的研究型、复合型人才,如应收专员,要关注国家宏观走势,跳出专业本身,能够分析、判断风险,快速应对。所以,大商科基础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更受欢迎。”
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根据浙江省评估院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总体满意度,及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及抗压能力等分项满意度评价得分均超过了全省和本科院校的平均水平,位列省重点建设高校前三。
“金融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学科,在招聘时专业不限,希望毕业生基本素质好,知识面宽,做一个拥有‘好胜心、好奇心和好为人师’的三‘好’学生。”中信证券浙江分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聂娟说。
通过交流,不同的用人单位给出了几乎同样的答案:道德品质放在首位,知识和思维双复合型,创新型,有持续学习能力,对企业认同的人是企业选人、用人时最看重的……
为此,浙江工商大学还专门邀请物产中大集团董事长王挺革来校讲座,为全校中层干部讲授“世界五百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王挺革生动形象地阐释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对人才需求的深刻变革,商科人才培养必须要立足学科交叉、专业融合,致力于为客户创造价值。
薪酬水平是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毕业生的薪酬水平可以侧面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素质水平。近年来,浙江工商大学毕业生留杭人数均占就业人数的60%左右。根据省评估院数据,浙江工商大学2016届本科生毕业一年后的月平均收入为4975.59元,高出全省和本科院校的平均水平,位列省重点建设高校第三名。2014届已经毕业三年的学生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月薪酬水平最高,达到8662元,高于全省同专业平均;2018届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的研究生月薪已达1.2万以上,本科生6000以上。
“深化产教融合是适应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浙江工商大学在办学实践中体会到,产教融合的根本是校企双方共同主动寻求深度合作,更好发挥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金一斌说,此次走访调研通过与用人单位面对面深入交流,实现企业大门与大学校门的“对接”,企业车间与大学教室的“互通”,企业升级与大学发展的“同频”,行业国家贡献与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步”,对全面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