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高校  

外国留学生亲历改革开放:我的中文才能有了用武之地

2019-01-29 09:06:56 来源: 人民日报

  2018年,在上海市外国留学生中国诗文诵读大会上,留学生朗诵中文诗歌。资料图片

  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仅2017年,就有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人员来到中国学习,共计48.92万人次

  中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吸引了一批批外国留学生参与中国经济发展,也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白玉兰纪念奖”获得者李曦萌的名片十分独特:正中的镂空设计像一扇中国古典园林的花窗,又像一枚古代篆刻印章。这位上世纪80年代就到中国留学的丹麦人,毕业后在上海创业,抓住中国改革开放的机遇将公司越做越大。

  中国改革开放40年间,有无数像李曦萌这样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知识、追寻梦想,有些甚至在这里成家立业,见证中国蓬勃发展的同时,个人事业也不断成长。

  越来越多外国学生选择来华留学

  李曦萌选择到中国留学来自于父辈的影响。124年前,丹麦人伟贺慕·马易尔在上海开办了一家公司,参与了1895年中国第一条越洋通信电缆的铺设。马易尔正是李曦萌的祖辈。

  1987年,李曦萌到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就读。中国老师和同学的真挚友谊和细心关照,让他至今感动:“老师对我都很好。涂老师就像我的妈妈一样,在我孤独无助的时候,我会去找涂妈妈。”李曦萌口中的“涂妈妈”,是当时学校负责留学生工作的涂秀兰老师,曾给予很多留学生无微不至的照顾。李曦萌还与中国同学组建了“棕榈树”乐队。首场演出的情景他至今记忆犹新,“全场坐满了人,外面还挤着很多人。”

  同样受到父辈影响来中国留学的,还有来自日本的坂井田淳。20世纪80年代,坂井田淳的父亲曾在广东深圳一家企业担任工程师。

  2000年,还是高中生的坂井田淳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交流学习。升入日本著名学府早稻田大学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文作为第二外语,并在2005年获得了攻读“复旦—早稻田国际双学士学位”的资格,成为该项目在中国设立后的第一批学生。“正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我的父亲才有机会来到中国工作。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希望以后我也能到中国工作。”已经在日本一家媒体就职的坂井田淳说道。

  出生在瑞典的华裔乌峤屹在国外度过了大部分学生生涯,但他选择回中国就读大学。他说:“我们永远热爱故乡,中国给我们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中国的校园生活让乌峤屹感到很充实。“留学生活也是不断变化的一个状态,每天都有新鲜事儿。我不久前还参加了2018‘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的线上海选,演讲主题是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虽然我没有进决赛,但是看到台下观众的热情,我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不断发展的中国为世界提供机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改革开放40年来,来华留学规模持续扩大。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据中国教育部网站公布,仅2017年,就有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人员来到中国的高等院校学习,共计48.92万人次。其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11省市来华留学生共计34.19万人,占总数的69.88%。

  成为促进国与国之间了解的桥梁和纽带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多来,已成为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为沿线国家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莘莘学子纷纷开启中国求学之旅,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与国之间了解的桥梁和纽带。

  来自越南的中文教师潘明孝就是其中一员。2013年,潘明孝在天津大学硕士毕业之后,在越南平阳省土木龙大学担任中文教师。土木龙大学有独立的中文系,每年报考的人都非常多,中文是该校的热门专业之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越两国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到越南投资的中国企业和到越南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潘明孝说:“在越南,中文能力已经变成了一项重要的求职技能。”2017年,潘明孝再次来到中国,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来自保加利亚的马伊娜中文流利,一口上海话让不少中国学生都自叹不如。马伊娜使用支付宝购物,用微信微博同友人交流,还教会妈妈使用微信视频聊天。在她的影响下,弟弟也来到中国求学。

  在欧洲和亚洲之间往返,马伊娜真切感受到“一带一路”建设给沿线国家带来的变化。陆路、航空交通线路增加,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便利。保加利亚和中国两国的往来更频繁,教授中文的语言学校在持续增多,对彼此的了解也更全面了。

  马伊娜也在用自己的力量促进两国的交流理解。她积极参加中国的电视节目,介绍保加利亚的风土人情和民众所思所想。去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她为保加利亚企业同中国伙伴达成协议牵线搭桥。未来,马伊娜希望继续为两国经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尽一份力。

  来自韩国的黄允宣有感于韩中年轻人的相互理解还不够充分,开通了一个视频博客,记录下自己在上海的学习和生活状态,现已拥有2.2万粉丝。“一些视频被上传到了其他社交媒体上,我希望能向更多人展示中国的美丽。来中国留学后,我力所能及地做了一些促进韩中了解的工作,我感到非常高兴。”

  为经济和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也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外国留学生参与中国经济发展。

  结束留学生活后,李曦萌回到丹麦。1993年,他怀揣着借来的3万美元重返上海。那时的中国沿海城市正处于“全民创业”的热潮中。

  精通多种语言的李曦萌,抓住机遇做起了跨国贸易:把中国制造的衬衫卖到丹麦,把冻猪肉出口到美国,把上海的梅林罐头销往马来西亚,把皮鞋卖到波兰……1995年,李曦萌在上海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

  随着中国不断扩大开放,李曦萌的公司越做越大。2001年,公司的销售额超过亿元。他于2006年荣获了上海市政府颁发的“白玉兰纪念奖”。

  来华留学生同样活跃在文化交流领域。

  2005年,受成龙电影的影响,17岁的乐文特从匈牙利来到中国求学。两年的高中生活后,又到大学学习了8年的旅游规划。这期间他迎娶了一位中国媳妇。

  对中国了解越多,乐文特就越喜欢这片土地。不管是担任匈牙利驻上海总领事时,还是回到匈牙利工作后,他一直致力于推动匈中文化交流。即将于今年2月正式启动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布达佩斯考文纽斯大学双学位专业硕士项目”,以及东方航空公司今年5月将开通的上海到布达佩斯的直飞航班,背后都有乐文特的努力。

  “改革开放这40年,中国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正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蓬勃发展和无限机遇,我的中文才能有了用武之地。”乐文特说。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曼麟、高塬、江健、马纯琪、孙孟尧采写)

标签:中国;外国留学生;中文;亚洲;中国改革开放;来华留学;留学目的;留学人员;上海;井田 编辑: 蒋立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