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高校  

“你们为什么离开爸妈来美国上学”

2019-03-31 12:16:36 来源: 钱江晚报 殷实

“你们为什么离开爸妈来美国上学?”这是在《新来的人——美国高中故事》中,作者朱夏妮借某个美国学生之口提到的一个问题。

这本标注为“长篇小说”的作品,看上去纪实性更强一些,叙述也很“本分”:从高一入学写到高四毕业,从英语课、数学课、物理课、宗教课、世界文化课到媒体课……似乎是一个小留学生不折不扣的在美读书生活实录,但实际上书中披露的诸多信息,都需要我们留意和深入思考,尽管有些问题甚至根本没有答案。

作者在十四岁时去了太平洋对岸,进入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白鱼湾镇的圣多米尼克高中,开始四年的高中课程学习。用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话说,每个人都是新来的。真正到了课堂,才会发现更多不同。对一个中国未成年孩子而言,如何面对一些更为真实、也更加“成熟”的问题,可能才是考验。

比如,英语课的老师汤姆斯,在讲小说时也会讲到哲学,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尼采,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人们对《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误解,还有叶芝的诗歌。

有一天,汤姆斯老师走进教室,突然让全班的学生们按高矮站成一排,告诉他们:现在你们的国家在征兵,点到了你的名,你要去战场,为美利坚合众国打仗。所有人都有两个选则:去打仗,有可能杀死人,或者被人杀死,但为了你的国家,是光荣的;再就是逃往对面的加拿大,不用去打仗,不用杀死任何人,也不会被杀,但要和家人永别,放弃美国公民身份。

一位女生哭了,因为按照她的信仰,不能杀人,她只好选择“逃往加拿大”,却感到痛苦;另一位男生的“逃离”是因为喜食加拿大的枫糖浆;还有人认为自己有权决定不去杀人。

作为中国学生,作者承认自己根本无法进入状态,不知道该怎么办。幸而汤姆斯善意地“忽略”了“我”这个极少数。接下来,老师又问同学们:哪些人是因为社会舆论的压力而选择留下为美国效力的,最后让做了不同选择的双方辩论。

《新来的人——美国高中故事》中,也有关于中国在美小留学生情状的点点滴滴,作者或许无意,但国内的家长们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当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正在全美各地就读。作者通过为自己媒体课的采访拍摄作业之机,告诉我们一些让人怅然的事实:仅在美国中部威斯康星州的一个小城密尔沃基郊区,即有一个住着三百多中国学生的公寓,他们分布在当地不同的私立高中。这个公寓由旅馆改建而成,雇佣美国当地的大学生当辅导员,管理和接送学生们上学,厨师则来自广东。根据父母经济状况的不同,留学生公寓内分为两人间和一人间,以一个英文名为“西蒙”的男生为例,他的宿舍里有茶几、茶具和冰箱,冰箱里有冰红茶、柠檬茶、乳酸之类的中国饮料,他抽一种电子烟。从学习状态看,这里很多学生有网瘾,熬夜打游戏,上课睡觉,还有更重要但也是基本上被忽略掉的:很多中国学生在学校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们不想说,家人又离得很远……这就不能不让我们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你们为什么离开爸妈来美国上学?”

在《新来的人——美国高中故事》中,作者写自己申请耶鲁大学面试的几章,读来最为精彩。在向自己的“梦校”提交了申请材料之后,要和大学在当地面试公司的面试官见面。“我”除了谈论预先准备过的一些文书内容,还被问及平时关心或是课外喜欢的事,以及对新闻中感兴趣的东西,还有让自己感到忧虑的东西。

而“我”也向考官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我最后问了他一个问题:你在耶鲁这四年最美好的回忆是什么?”面试官(耶鲁的毕业生)回答:“那时候我可以跟我的同学进行思想上的深度交流,一种学习的乌托邦,我们晚上聚在一起,谈天谈地,谈这个国家的未来,谈艺术,没人想着毕业之后赶紧进入华尔街,可能现在变了吧,那毕竟是三十多年前了。那时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纯粹的知识,没人担心毕业了怎么办,就好像另外一个世界一样。”听到这里,“我”差一点哭出来,因为他形容的,便是“我”最理想的大学生活。

从这本书中,我们已经欣慰地看到她已经轻轻拨开了在美“读书受教育”的迷雾,准备好自由飞翔了。

标签:美国高中;上学;中国学生;故事;面试 编辑: 林辰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