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高校  

第八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在杭举行

百位国内外专家齐聚杭州 探讨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的发展

2019-11-17 11:56:07 来源: 浙江在线 通讯员 史晓林

浙大2.jpg

  浙江在线杭州11月17日讯(通讯员 史晓林)11月16日,第八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暨“当代美学问题:理论与艺术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正式拉开帷幕。本届论坛吸引到了一百二十余位来自国内和英国、德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的参会。来自全球各地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学者围绕着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的发展、回应当代社会文化的新课题、解决当前美学研究和文学理论界面临的新问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研讨。

  当代美学和艺术批评在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当代社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审美和艺术批评成为人们表达平等意识,参与文化共同体建设甚至改变社会治理方式和文化习性的基本方式和基本内容。通过对当代美学和艺术批评、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当代美学的研究既能深化当下的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又能转变人们看待自我和社会的方式,使人们在审美中发现自身的意义和集体的价值,从而促进社会的美好、公正、和谐。

  本届国际研讨会分为大会主题发言和小组发言两个部分。小组发言分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及悲剧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及批评理论,当代美学的建构,时尚与审美人类学研究,审美治理研究,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现代性、文化状态及跨文化研究,经典美学及康德美学研究等议题。

  围绕着美学与艺术批评这一论题,德国美学学会会长迪特·莫施(Dieter Mersch)教授在其发言《艺术的智慧》中向大家阐述了艺术和美学实践的具体认知影响,即艺术和美学作品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认知或知识的形式,以及艺术和科学知识生产之间的区别。德国卡塞尔大学史蒂凡·马耶夏克(Stefan Majetschak)教授在发言中,特别肯定了艺术家的主体身份,说明康拉德·菲德勒从艺术家的身份出发建构自己的美学并认为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主要兴趣在于具体可见性,可见性便成了他对美学和艺术研究的核心词汇。艺术是文化的核心表现形式。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亚历山大·彼得罗夫(Alexander Petrov)教授从社会学的视野出发阐述道,当代社会的环境伦理便可看做是艺术的理论层面与公共健康的美学。谈及美学与社会的关联,德国柏林爱丽丝-所罗门学院赫尔曼·普泽(Hermann Pfuetze)教授在《美学对毁灭和自毁的抵抗,或美的保护》中考察了美学抵抗与政治、经济、道德、宗教上的抵抗的不同,并指出认识和分析市民反抗中的审美转向,可以成为当代社会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性课题。面对当下的美学,针对当代盛行不衰的技术主义,吉林大学张福贵教授谈论了面对技术主义的道路带来的影响,如人文学科新技术主义融合的边界与角度、人文研究本身存在的碎片化的技术主义倾向、人文研究过度逻辑化这些技术主义带来的问题,人文学科该做出如何的选择。同样地,浙江大学王杰教授也谈到面对新科技时代提出的问题,理论的目光应主要集中在当代艺术领域,如动漫艺术和当代电影,以当代艺术所哲学意义和人类学意义来实现人的价值重建。面对全球化的世界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丁国旗教授做了题为《“世界文学”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言。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导下,他分析了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精神,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需要人们在保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学的基础上积极地走出去。

  聚焦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一主要议题,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教授从层次的角度上讲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历程:从20世纪上半段时与社会运动、共产党的政权结合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影响→1956年中国开始走自己的道路→八十年代的美学热→当下的美学新热。正如马克思所说,关键是要做出改变,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戴维·马格里斯(David Margolies)教授以社会价值——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明显范畴——为批评的出发点,研究了英国电视行业的社会价值与美学判断。他认为,社会主义批评家的重点不是简单地对作品进行排名,而是批判性地探索它们对现实的处理及其塑造观众态度的潜力。重回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华中师范大学胡亚敏教授主要讲述了马克思《历史学笔记》与唯物史观的关系。她指出,唯物史观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始终是一个整体,马克思的历史学笔记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补充和完善。马克思历史学笔记虽然是史学手稿,但从中可以提炼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有指导意义的观念和方法。关注马克思对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关系,东北大学宋伟教授将物质生产到艺术生产的历史性生成娓娓道来,探讨了少有人关注的一个新研究——马克思的“工艺-实践人类学”。

浙大1.jpg

  进入数字新媒介时代,文艺生产关系日益表现出了媒介化倾向。杭州师范大学单小曦教授,从马克思的生产工具论和技术论、巴赫金的语言实践论、布莱希特和本雅明等人的文艺生产论、威廉斯的文化唯物论、默多克等人的媒介化理论中,梳理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媒介生产思想,即文艺媒介生产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需置于一般性社会生产和政治、资本、文化权力关系的大背景下思考。前苏联时期,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俄罗斯社会中非常活跃的力量,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此,浙江大学王建刚教授在对前苏联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卢那察尔斯实证论美学中的“生物还原主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对当代中国美学、中国文艺问题的关注,不仅有国内重要学者,亦吸引到不少国外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朱立元教授讨论了中国实践派美学三位大家 ——李泽厚、朱光潜、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他认为,李泽厚、朱光潜、王朝闻、杨恩寰、刘纲纪、周来祥、蒋孔阳的美学思想组成了实践美学的“多声部合唱”使“实践美学”成为当代中国美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主导思潮和学派,构成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主要成果。英国杜伦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曹青教授在《晚清中国西方思想的重构:民族国家的语言建构》发言中以语料库为研究方法,以语义场“语义重组”为视角,考察了晚清时的“国民”概念,说明了中国传统“天下观”向现代“民族国家观”转变中“国民”一词的概念与历史语义。来自美国的湖北大学访问学者戴维·布鲁巴克(David Brubaker)在《创造历史与中国美学:原子、光晕、自然与“自我所是”》中的发言中结合本雅明的光晕学说、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如老庄思想以及佛教的澄怀味象,指出中国传统美学的三要素:形象、实践、生命生成。浙江师范大学王洪岳教授在《论初创期的中国当代文化政治美学》中点明,中国当代文化政治美学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与世界当代美学政治转向合流情况下文论和美学发展的新生长点,是中国文论和美学现代转型的重要契机。在初创期,它主要呈现为作为话语策略的文化政治美学、作为文化治理的文化政治美学,以及作为审美修辞的文化政治美学这三种形态。汉诺威大学艺术学系主任伊娃·科藤(Eva Koethen)对中国当代艺术表现了很大的热情,其发言《西方与远东艺术观念的碰撞》的明确主题是“一般美学与当代德国方法”和“中国美学与艺术”间的语境化。作为艺术家的她以其在中国的经历出发,在一定的艺术鉴赏与实践的基础上,将发言聚焦于由中国当代艺术宣言发起的当代的一个重要主题:永续性。

  据悉,本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与往届不同的一大亮点是对青年学者的关怀。为激励广大青年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热情,论坛特设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奖。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最早脱胎于2011年的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后随着国际影响力的增大,参与的国家越来越多,逐渐发展为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自2011年起,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在中国和国外轮流举办,每年一届,目前已成功举办七届。论坛已经成为全世界马克主义美学研究的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活动之一。

标签: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艺术;研究;教授;马克思;论坛;批评;中国;文化政治 编辑: 吴俏婧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