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14日讯(记者 吴俏婧 通讯员 廖嘉琪)上周末4月12—13日两天,全省几万名高三考生,都在忙着赶考——浙江三十多所省属高校2025年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校测面试陆续开考。在很多学校,考生都早早排起长队,进入考场参加考试。今年高校的三一招生面试考了什么?考生家长感受怎么样?记者探访了现场。
4月13日早上7点,记者来到浙江工商大学下沙校区,这里已人头攒动。2025年“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测试拉开帷幕,考场外早早地排起了长龙。今年,浙江工商大学“三位一体”考试吸引17471人报名,较去年增加48.97%。经过筛选,最终5017名考生(含专项生)获得测试资格,这意味着,平均约14名考生中,只有1人最终能被录取。
上午10点40分,首批考生走出考场。来自温州乐清的考生王同学一见到家长就迫不及待地分享面试感受。“从入场到考试,整个过程流畅规范,先独立阅读材料,再依次进行个人陈述和问答,最后是无领导小组讨论,整个过程紧张而有序。”
据考生回忆,无领导小组讨论时,考场有6位考官对9位考生,流程比较常规,完整的小组讨论共有27分钟。在此之前,每位考生有3分钟的时间看材料,并进行个人陈述,内容包含自我介绍、专业选择的理由、材料的观点陈述三部分,在最后1分钟时,有一个时间截止的提示。供考生讨论的材料有三段,核心是“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作用与影响(利与弊)”。第一则材料主要是关于AI对人类的用处,诸如首次用于地震国际救援的DeepSeek7小时攻克缅甸救灾语言关;第二则材料是AI存在一些弊端,诸如新能源汽车的运用并不成熟,以及用AI手段去造假或者进行信息污染(虚假信息)等;第三则材料是国家关于AI的一些政策和办法,如果AI不是工具而成为了具有自主决策能力的智能体,人类应该如何与它共存。
温州龙湾的考生李同学从考场出来就给好友打去电话,兴奋地谈论这次面试的议题与当下大热的人工智能有关。“考题要求我们探讨AI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进一步思考,如果AI未来具备了自主决策权,人类应如何自处及应对?”李同学分享了她在讨论中扮演的角色:“我主要是对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补充和深化。”她以当前社会上部分人群沉溺于与AI聊天、寻求情感慰藉的现象为例,深入分析了AI技术滥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指出这或将导致现实社交频率下降,进而威胁到人类健康的社交需求。
谈及面试体验,温州龙湾中学的李同学坦言全程犹如“高手过招”。“虽然对AI话题提前做了功课,但在讨论中,组员们的发言和视角让我耳目一新。”她举例说,“有位同学提出,对AI的过度依赖可能会抑制社会的整体创新,因为人们可能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动力,这个想法让我印象深刻。”
不同小组的讨论氛围也各具特色。来自义乌市青岩书院的黄同学所在的小组气氛异常活跃;而来自景宁中学的林同学所在的小组则注重秩序,制定了举手发言规则。尽管有所规定,但讨论热情高涨时,组员仍会同时举手,抢不抢得到发言机会全凭运气。
浙商大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屠锋锋表示,综合素质测试的核心是为了考查学生的问题分析、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等综合素养,而非单一的学科知识,能够更精准地选拔适合学校培养和发展的人才。“这种选拔方式,能够选拔出学考成绩优秀且综合能力突出、善于团队协作的学生。”据屠锋锋介绍,今年学校纳入三位一体招生的本科专业共有28个,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多个学科门类。
测试当日也是浙江工商大学的“校园开放日”,学校面向考生和家长开展了专业集市、招生咨询、专业宣讲等一系列活动,同时开放了学校校史馆、文科实验楼,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和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实验室供考生和家长参观。很多考生家长在学校参加校园开放日,通过图书馆广场专业集市和校内宣讲会,了解学校各方面情况。来自衢州的一位考生家长说,通过参加校园开放日的活动,对学校了解更深入,也更希望能在激烈竞争中胜出,最终被学校录取。
接下来,浙商大将根据考生综合测试成绩,按各测试类别招生计划1:8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入围名单(同分考生一并划入),并报省教育考试院备案。自4月25日起,考生可通过学校本科招生网查询综合测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