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23日讯(通讯员 马馨晗 曾晓江)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重要节点,一群来自浙江树人学院毫末书院的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乡土,用智慧赋能乡村。近日,浙江树人学院“两山”遗韵再生设计团深入杭州市建德区三都镇,开展为期4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文旅资源开发、在地文化活化及业态升级为核心,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动线模拟等多元形式,为三都镇文旅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动能,交出了一份充满创意与温度的实践答卷。
聚焦核心场地现状 锚定规划核心痛点
实践团抵达三都镇后便躬身入局,探访“梦想森活部落”与“醉美三都·城乡会客厅”两大核心文旅节点。他们与在地徐老师结合调研数据,深入剖析现有规划理念的优势与局限,系统梳理当地文旅资源禀赋与发展基底,明确后续设计需紧扣“生态优先、文化为魂”原则,在保留自然肌理的基础上强化功能整合。
分组攻坚精准破题 深化业态融合理念
为精准破解上述问题,实践团迅速调整调研策略,决定按“设计组”与“规划组”双线推进调研。设计组重点考察“九姓渔村游客中心”与“硕艺术馆”、探访麻糍非遗传承人葛大姐,总结共性问题;规划组则聚焦业态落地可行性,与意向合作企业、小青桔共富工坊负责人、当地商户代表座谈,探讨“业态开发与在地文化融合”的实操路径。
深挖传统文化根脉 探索特色业态创新
在完成业态落地可行性的系统论证后,实践团着手调研乡村文化肌理的深层,探寻在地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密码。团队聚焦在地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与婺剧、木偶戏文化传承人了解传统艺术的传承现状,以及“中国优质柑橘之乡”的产业文化底蕴。团队巧妙地将木偶戏中灵动的指尖技艺、婺剧里醇厚的唱腔与绚丽的服饰等非遗文化元素,深度融入课堂设计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教育价值的有机融合。
成果初显绘蓝图 振兴路径渐清晰
4天实践中,团队构建起“资源调研—问题诊断—方案构思”的完整链条,形成多项务实成果:针对“指示系统碎片化”问题,设计“主街串联+支线辐射”的动线优化方案,提升游客沉浸感;围绕“非遗传承滞后”问题,提出“非遗展演+产业体验”的活态传承模式;结合“体验项目零散”的情况,规划“木偶戏工坊—柑橘采摘园—共富工坊”的研学闭环。
“生态是底色,文化是灵魂,创意是画笔。”从田野间的调研笔记到图纸上的创新方案,树人学子用青春智慧证明:青年与乡村的相遇,能让绿水青山更有温度,让文化传承更有活力。这份实践答卷,既是对“两山”理念的生动诠释,更是新时代青年扎根大地、服务基层的责任担当。据悉,“两山”遗韵再生设计团已有两个课题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立项,他们的故事在三江口未完待续……